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1.1.1 湿地和湿地公园 | 第12页 |
1.1.2 城市湿地公园 | 第12-13页 |
1.1.3 国家湿地公园 | 第13-14页 |
1.1.4 河流 | 第14页 |
1.1.5 河流型湿地 | 第14页 |
1.1.6 河流型湿地生态特征 | 第14-15页 |
1.2 国家湿地公园分类及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特征 | 第15-16页 |
1.2.1 国家湿地公园分类及形成原因 | 第15页 |
1.2.2 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特征分析 | 第15-16页 |
1.3 国外有关湿地保护和规划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1 发展历程 | 第16页 |
1.3.2 国外湿地公园分类 | 第16-17页 |
1.3.3 国外湿地保护、修复和湿地公园研究动态 | 第17页 |
1.3.4 国外河流型湿地规划方法和实践 | 第17页 |
1.4 国内有关湿地保护和规划的研究 | 第17-19页 |
1.4.1 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1.4.2 我国湿地保护、修复、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 第18页 |
1.4.3 国内河流型湿地公园规划方法和实践 | 第18-19页 |
2 引言 | 第19-22页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3.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3 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范围界定和形态特征的研究 | 第22-26页 |
3.1 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3.1.1 河流湿地区位分析 | 第22页 |
3.1.2 河流湿地水源补给及水源涵养地分析 | 第22-23页 |
3.1.3 河流湿地景观资源分析 | 第23页 |
3.2 范围界定原则 | 第23页 |
3.3 范围界定方法 | 第23-24页 |
3.3.1 理清水系脉络 | 第23-24页 |
3.3.2 划分方法 | 第24页 |
3.3.3 湿地水系规划要点 | 第24页 |
3.4 河流湿地视觉形态特征 | 第24-26页 |
4 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及指标的研究 | 第26-31页 |
4.1 功能分区目标 | 第26页 |
4.1.1 资源分类清晰,利于保护 | 第26页 |
4.1.2 管理安排合理,便于建设 | 第26页 |
4.2 功能指标 | 第26-27页 |
4.2.1 湿地系统功能 | 第26页 |
4.2.2 湿地保护及利用控制要素 | 第26-27页 |
4.2.3 面积指数 | 第27页 |
4.3 功能区区划原则 | 第27-28页 |
4.3.1 保护优先,确定核心资源 | 第28页 |
4.3.2 主题明确,突出河流湿地的特点 | 第28页 |
4.3.3 生态多样性及人文单位完整性 | 第28页 |
4.3.4 合理利用 | 第28页 |
4.3.5 协调建设 | 第28页 |
4.4 功能分区及湿地资源特点 | 第28-31页 |
4.4.1 生态保育区的区划 | 第29页 |
4.4.2 恢复重建区的区划 | 第29页 |
4.4.3 宣教展示区的区划 | 第29页 |
4.4.4 合理利用区的区划 | 第29页 |
4.4.5 管理服务区的区划 | 第29-31页 |
5 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分区布局模式的研究 | 第31-35页 |
5.1 分区布局分析 | 第31-32页 |
5.1.1 基底元素分析 | 第31页 |
5.1.2 周边用地性质分析 | 第31页 |
5.1.3 景观空间营造 | 第31-32页 |
5.1.4 游览系统规划 | 第32页 |
5.2 分区布局模式 | 第32-35页 |
5.2.1 分段式 | 第32-33页 |
5.2.2 分块式 | 第33-34页 |
5.2.3 圈层式 | 第34页 |
5.2.4 组合式 | 第34-35页 |
6 案例分析——云南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 第35-61页 |
6.1 现状分析 | 第35-41页 |
6.1.1 项目区位分析 | 第35-36页 |
6.1.2 自然概况 | 第36-37页 |
6.1.3 人文历史概况 | 第37-40页 |
6.1.4 湿地资源现状分析 | 第40-41页 |
6.2 规划范围、面积和期限 | 第41-42页 |
6.2.1 规划范围、面积 | 第41页 |
6.2.2 规划期限 | 第41-42页 |
6.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42-43页 |
6.3.1 指导思想 | 第42-43页 |
6.3.2 原则 | 第43页 |
6.4 规划的目标和定位 | 第43-44页 |
6.4.1 规划目标 | 第43-44页 |
6.4.2 功能定位 | 第44页 |
6.4.3 形象定位 | 第44页 |
6.5 功能分区和布局 | 第44-46页 |
6.5.1 功能分区 | 第44-45页 |
6.5.2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 第45-46页 |
6.6 各分区重点建设内容 | 第46-61页 |
6.6.1 生态保育区 | 第46-49页 |
6.6.2 恢复重建区 | 第49-54页 |
6.6.3 科普宣教区 | 第54-56页 |
6.6.4 合理利用区 | 第56-59页 |
6.6.5 管理服务区 | 第59-61页 |
7 结论和讨论 | 第61-63页 |
7.1 结论 | 第61-62页 |
7.2 讨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