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可能性评价研究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概述 | 第14-17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4-16页 |
1.1.2 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1 供水管网漏损评价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未确知测度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9-21页 |
1.2.3 供水管网系统模型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 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影响因素 | 第24-40页 |
2.1 管道外部环境因素 | 第24-28页 |
2.1.1 埋深 | 第24-25页 |
2.1.2 温度变化 | 第25-26页 |
2.1.3 管道腐蚀 | 第26-28页 |
2.2 管道自身属性因素 | 第28-35页 |
2.2.1 管材 | 第28-32页 |
2.2.2 管径 | 第32-33页 |
2.2.3 管龄 | 第33-34页 |
2.2.4 接口形式 | 第34-35页 |
2.3 管道内部流体因素 | 第35-37页 |
2.3.1 水压 | 第35-36页 |
2.3.2 水锤破坏 | 第36-37页 |
2.3.3 余氯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模型建立 | 第40-52页 |
3.1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评价方法简介 | 第40页 |
3.2 未确知测度评价法 | 第40-42页 |
3.2.1 未确知信息 | 第41页 |
3.2.2 信息熵-未确知测度理论 | 第41-42页 |
3.3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评价模型建立 | 第42-46页 |
3.3.1 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 | 第42-43页 |
3.3.2 评价因素分的级评定标准建立 | 第43页 |
3.3.3 建立多因素测度评价矩阵 | 第43-45页 |
3.3.4 计算评价模型中各因素的权重 | 第45页 |
3.3.5 计算多因素综合测度评价向量 | 第45-46页 |
3.3.6 评价结果 | 第46页 |
3.4 合理性验证 | 第46-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评价模型实例应用 | 第52-74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52-53页 |
4.2 供水管网EPANET模型建立与校核 | 第53-58页 |
4.2.1 供水管网EPANET模型建立 | 第53-57页 |
4.2.2 供水管网EPANET模型校核 | 第57-58页 |
4.3 供水管网信息汇总 | 第58-63页 |
4.4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评价 | 第63-70页 |
4.4.1 评价过程 | 第64-66页 |
4.4.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4.5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评价软件系统开发及应用 | 第70-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 第82-100页 |
附录1 | 第82-86页 |
附录2 | 第86-90页 |
附录3 | 第90-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