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草地学、草原学论文

黄土丘陵区草地群落冠层降雨截留特征及优势种对降雨的响应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3 植被冠层截留研究进展第17-26页
        1.3.1 冠层截留定义第17-18页
        1.3.2 冠层截留的生态水文意义第18-19页
        1.3.3 冠层截留测定方法第19-22页
        1.3.4 冠层截留影响因素第22-25页
        1.3.5 冠层截留模型研究第25-26页
    1.4 草地群落对降雨变化响应研究进展第26-29页
        1.4.1 降雨格局变化第26页
        1.4.2 植物生理对降雨变化的响应第26-27页
        1.4.3 土壤呼吸对降雨变化的响应第27-28页
        1.4.4 群落特征对降雨变化的响应第28-29页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9-31页
        1.5.1 研究内容第29-30页
        1.5.2 技术路线第30-31页
第二章 草地群落主要种叶片润湿性及其与降雨截留的关系第31-48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32-34页
        2.1.1 研究区概况第32页
        2.1.2 样本采集第32-33页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3页
        2.1.4 数据处理第33-3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4-44页
        2.2.1 叶片接触角第34-42页
        2.2.2 叶片和植物截留能力第42-44页
    2.3 讨论第44-47页
        2.3.1 叶片润湿性与内在特性的关系第44-45页
        2.3.2 叶片润湿性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第45-46页
        2.3.3 叶片润湿性与降雨截留的关系第46-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草地群落主要种降雨截留特征及其与形态指标的关系第48-6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9-52页
        3.1.1 研究区概况第49页
        3.1.2 样本采集第49页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9-50页
        3.1.4 数据处理第50-52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2-59页
        3.2.1 植物截留能力和叶截留比例第52-55页
        3.2.2 植物截留特征与形态指标的关系第55-59页
    3.3 讨论第59-62页
        3.3.1 植物截留特征分析第59-61页
        3.3.2 植物截留容量与形态指标的关系第61-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退耕草地群落冠层截留容量及其与群落特征的关系第63-8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4-68页
        4.1.1 研究区概况第64页
        4.1.2 样地选择第64-65页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65-68页
        4.1.4 数据处理第6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8-79页
        4.2.1 退耕草地群落冠层特征的季节变化第68-70页
        4.2.2 退耕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的季节变化第70-74页
        4.2.3 退耕草地群落冠层和凋落物截留容量的季节变化第74-76页
        4.2.4 冠层截留容量与冠层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第76-78页
        4.2.5 冠层截留容量三种测定方法的比较第78-79页
    4.3 讨论第79-82页
    4.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五章 草地群落优势种光合生理和叶水势对模拟降雨的响应第83-10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4-86页
        5.1.1 研究区概况第84页
        5.1.2 样地选择第84-85页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85页
        5.1.4 数据处理第85-8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86-95页
        5.2.1 气象因子第86-88页
        5.2.2 土壤含水量第88-89页
        5.2.3 光合生理特征第89-94页
        5.2.4 叶水势第94-95页
    5.3 讨论第95-98页
    5.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6.1 结论第100-101页
    6.2 创新点第101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个人简历第120-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组学技术对Myostatin功能突变失活影响成肌细胞发育调控及线粒体功能的分析研究
下一篇:亮氨酸和苯丙氨酸调控奶牛胰腺酶合成和分泌的信号传导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