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公务用车改革成效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背景目的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一) 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二) 比较分析法 | 第16页 |
(三) 实证分析法 | 第16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7页 |
五、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公务用车改革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8页 |
(一) 公务用车 | 第18页 |
(二) 公车货币化改革 | 第18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 PPP模式理论简介 | 第18-19页 |
(二) PPP模式公车改革的目标 | 第19页 |
(三) 政府与私人部门的定位及关系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沈阳市公车改革现状、成绩、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1-30页 |
一、沈阳市公车改革概况 | 第21-22页 |
(一) 发展历程 | 第21页 |
(二) 改革现状 | 第21-22页 |
二、沈阳市公车改革取得的成绩 | 第22-24页 |
(一) 降低了公务交通经费支出 | 第22-23页 |
(二) 整合了留用公车管理机制 | 第23-24页 |
(三) 安置了机关后勤保障人员 | 第24页 |
(四) 加强了公车使用监督管理 | 第24页 |
三、沈阳市公车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一) 公车补贴福利化 | 第25页 |
(二) 补贴标准等级化 | 第25页 |
(三) 公众参与边缘化 | 第25页 |
(四) 公车配置超标化 | 第25-26页 |
(五) 政府购买非透明 | 第26页 |
四、沈阳市公车改革问题产生原因 | 第26-30页 |
(一) 货币补贴标准脱离实际 | 第26-27页 |
(二) 公车配给方式极为守旧 | 第27页 |
(三) 缺乏现代化的技术支持 | 第27-28页 |
(四) 监督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 第28页 |
(五) 政府服务理念陈旧落后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国外公车管理与改革经验借鉴 | 第30-35页 |
一、国外公务用车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30-32页 |
(一) 美国加州公车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30页 |
(二) 德国汉堡公车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30-31页 |
(三) 日本大阪公车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31页 |
(四) 瑞典哥德堡公车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31-32页 |
二、国外公务用车管理的启示 | 第32-35页 |
(一) 多层面严格的制度约束 | 第32页 |
(二) 严格限制公车的配备和使用 | 第32页 |
(三) 严密的纪律监督惩处体系 | 第32-33页 |
(四) 鼓励使用本国自主生产的车辆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沈阳市公车改革的有利条件及具体举措 | 第35-43页 |
一、公车改革外部有利条件 | 第35-37页 |
(一) 舆论监督日益广泛 | 第35页 |
(二) 市场配套逐步成熟 | 第35-36页 |
(三) 信息技术显著提高 | 第36-37页 |
(四) 明确车改必备原则 | 第37页 |
二、公车改革具体举措 | 第37-43页 |
(一) 不断完善货币补贴标准 | 第37-38页 |
(二) 创新公车市场配给方式 | 第38-39页 |
(三) 构建公务用车管理平台 | 第39-42页 |
(四) 健全公车监督约束机制 | 第42页 |
(五) 促进政府服务理念建设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3-45页 |
一、基本研究结论 | 第43页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