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环境理论论文

结合主体差异性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5页
    1.1 选题动机第17-18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8页
    1.3 研究背景第18-21页
        1.3.1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第18-19页
        1.3.2 评价主体差异的研究第19-21页
    1.4 研究目的第21页
    1.5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6 研究内容第22页
    1.7 研究逻辑结构第22-23页
    1.8 本章小结第23-25页
第二章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及其主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5-48页
    2.1 建成环境的评价特点与发展第25-29页
        2.1.1 多种多样的评价活动第25页
        2.1.2 建成环境与其评价活动的特点第25-26页
        2.1.3 开展评价活动的目的和功能第26-28页
        2.1.4 建成环境评价活动的发展第28-29页
    2.2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理论基础第29-38页
        2.2.1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概念第29-30页
        2.2.2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理论来源第30-34页
        2.2.3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自身理论建构和发展第34-38页
    2.3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的主体第38-47页
        2.3.1 评价主体的确定第38-39页
        2.3.2 评价主体的差异来源第39-41页
        2.3.3 基于生理基础的评价主体差异分析第41-42页
        2.3.4 基于心理背景系统的评价主体差异分析第42-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结合主体差异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方法分析第48-71页
    3.1 主体差异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的体现第48-51页
        3.1.1 结合主体差异的抽样研究第48-50页
        3.1.2 以主体差异为依据的主体分类第50-51页
    3.2 主体差异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的维度与运用第51-59页
        3.2.1 主体差异的维度第51-52页
        3.2.2 维度一:主体自然属性差异的运用案例第52页
        3.2.3 维度一:主体社会属性差异的运用案例第52-56页
        3.2.4 维度二:空间地理导致的主体差异的运用案例第56-57页
        3.2.5 维度三:评价方法的选用造成的主体差异运用案例第57-58页
        3.2.6 综合性的主体差异运用第58页
        3.2.7 运用评价主体差异的特点第58-59页
    3.3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多元主体的结合第59-68页
        3.3.1 结合多元评价主体的意义和作用第59页
        3.3.2 结合多元主体的背景情况第59-62页
        3.3.3 多元评价主体的结合模式第62-68页
    3.4 结合主体差异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模型第68-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结合主体差异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综合应用——历史文化街区的使用者满意度评价第71-107页
    4.1 差异性主体评价的应用第71-72页
    4.2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使用者满意度评价的前期准备第72-81页
        4.2.1 研究背景第72页
        4.2.2 研究意义第72页
        4.2.3 研究对象第72-73页
        4.2.4 蕺山历史文化街区简介第73-76页
        4.2.5 天福山历史文化街区情况简介第76-78页
        4.2.6 评价目标的确定第78页
        4.2.7 潜在评价主体的确定及其差异分析第78-80页
        4.2.8 多元主体结合模式第80页
        4.2.9 研究框架第80-81页
    4.3 历史文化街区探索性评价研究第81-85页
        4.3.1 评价的内容与设计第81页
        4.3.2 评价方法第81页
        4.3.3 街区环境情况评价及研究假设第81-84页
        4.3.4 评价指标的确定第84-85页
    4.4 历史文化街区使用者满意度评价第85-105页
        4.4.1 评价的内容与设计第85页
        4.4.2 评价方法第85页
        4.4.3 多元主体评价信息采集第85-86页
        4.4.4 结合多元主体评价信息的均值分析第86-87页
        4.4.5 以街区差异为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第87-95页
        4.4.6 以街区内主体差异为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第95-99页
        4.4.7 多元主体评价信息的相关分析第99-100页
        4.4.8 多元主体评价信息的因子分析第100-105页
        4.4.9 结论第105页
    4.5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五章 以主体角色差异为焦点的使用者满意度评价第107-137页
    5.1 以角色差异为焦点的使用者满意度评价前期准备第107-109页
        5.1.1 评价对象第107页
        5.1.2 评价目标第107页
        5.1.3 潜在评价主体及其差异分析第107-108页
        5.1.4 多元主体结合模式第108页
        5.1.5 研究假设第108页
        5.1.6 评价方法第108页
        5.1.7 研究框架第108-109页
    5.2 多元主体评价信息采集第109-110页
        5.2.1 问卷设计第109页
        5.2.2 评价主体基本信息第109-110页
    5.3 多元主体对街区环境评价的共性讨论第110-117页
        5.3.1 均值分析第110-112页
        5.3.2 共性问题的讨论第112-117页
    5.4 多元主体对街区环境评价的差异讨论第117-136页
        5.4.1 列联表检验第117-121页
        5.4.2 单因素方差分析第121-124页
        5.4.3 多元主体差异的综合分析第124-129页
        5.4.4 多元主体评价信息的相关分析第129-131页
        5.4.5 多元主体评价信息的因子分析第131-134页
        5.4.6 结论第134-136页
    5.5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六章 以主体知识系统差异为焦点的使用后评价第137-172页
    6.1 评价主体知识系统差异的特点第137-138页
    6.2 以知识系统差异分类评价主体的意义第138页
    6.3 两类主体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的适用情况第138-140页
        6.3.1 以普通使用者为评价主体的情况第138-139页
        6.3.2 以专家为主体的情况第139-140页
    6.4 结合普通使用者和专家的情况第140-142页
        6.4.1 结合两类主体的目的第140页
        6.4.2 专家评价和普通使用者评价的分歧第140-142页
        6.4.3 结合两类主体的模式第142页
    6.5 以补充模式结合普通使用者和专家意见的应用——建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的评价指标模型第142-156页
        6.5.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第142-143页
        6.5.2 研究方法第143页
        6.5.3 建立层次结构第143-144页
        6.5.4 潜在评价主体的分类及意见采集第144-145页
        6.5.5 重要性指标排序第145-146页
        6.5.6 权重的计算第146-151页
        6.5.7 普通使用者和专家意见的分析和结合第151-154页
        6.5.8 结合多元主体评价意见构建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评价指标模型第154-155页
        6.5.9 综合得分第155-156页
    6.6 以对比模式结合普通使用者和专家意见的应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倾向性评价第156-170页
        6.6.1 研究背景第156-157页
        6.6.2 研究对象第157页
        6.6.3 评价目的第157页
        6.6.4 研究方法第157页
        6.6.5 探索性评价研究第157-161页
        6.6.6 问卷设计和潜在主体的分类信息采集第161页
        6.6.7 多元主体评价意见的对比分析第161-170页
        6.6.8 结论第170页
    6.7 本章小结第170-172页
第七章 以主体意见获取方式差异为焦点的使用后评价——信息时代下使用后评价方法的发展探索第172-194页
    7.1 采集与分析主体评价信息的传统模式第172-173页
        7.1.1 传统方法的优势第172页
        7.1.2 传统方法的弱势第172-173页
    7.2 信息时代下优化传统评价模式的方向第173-178页
        7.2.1 时代背景第173-175页
        7.2.2 方法和工具的选择与尝试第175-177页
        7.2.3 文本挖掘技术与网络评价信息第177-178页
    7.3 网络评价信息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的应用第178-191页
        7.3.1 研究目的第178页
        7.3.2 研究对象第178-179页
        7.3.3 潜在评价主体及其差异分析第179页
        7.3.4 多元主体的意见结合第179页
        7.3.5 研究假设第179页
        7.3.6 研究框架第179-180页
        7.3.7 网络主体评价信息的采集第180-181页
        7.3.8 网络主体评价信息的整理第181-182页
        7.3.9 网络主体评价信息的统计分析第182-186页
        7.3.10 阶段性评价意见的结合分析第186-188页
        7.3.11 网络主体评价与传统模式主体评价意见的结合分析第188-191页
    7.4 利用网络评价信息的应用效果总结第191-193页
    7.5 本章小结第193-194页
结论第194-198页
    1 研究的总结第194-196页
    2 研究的创新成果第196-197页
    3 研究的局限和今后研究的展望第197-198页
参考文献第198-210页
附录第210-218页
    附录1 历史文化街区使用后评价探索性研究问卷第210-211页
    附录2 历史文化街区满意度调查问卷第211-213页
    附录3 历史文化街区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第213-214页
    附录4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倾向性评价调查问卷第214-216页
    附录5 历史文化街区五类使用者满意度评价均值数据第216-2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18-219页
致谢第219-220页
附件第220页

论文共2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
下一篇:深圳城中村空间价值及更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