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3页 |
1.1 研究的选题 | 第14-18页 |
1.1.1 研究的缘起 | 第14-16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31页 |
1.2.1 中国古典自然山水园林的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1.2.2 关于唐宋岭南地区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1.2.3 岭南古典园林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22-26页 |
1.2.4 关于岭南州府园林的相关研究 | 第26-31页 |
1.3 研究的基本界定 | 第31-37页 |
1.3.1 研究的时间范畴 | 第31-33页 |
1.3.2 研究的空间范畴 | 第33-34页 |
1.3.3 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34-36页 |
1.3.4 研究对象的定义 | 第36-37页 |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37-42页 |
1.4.1 园林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1.4.2 多学科下的综合视角 | 第38-39页 |
1.4.3 研究的主要工具 | 第39-41页 |
1.4.4 研究框架 | 第41-4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二章 时代转折背景下的缘起 | 第43-99页 |
2.1 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 第43-53页 |
2.1.1 气候变化下的山水发育 | 第43-47页 |
2.1.2 历史沿革演化 | 第47-53页 |
2.2 岭南地区的跃迁发展 | 第53-62页 |
2.2.1 区域发展的变革时期 | 第53-56页 |
2.2.2 交通线路的结构组织 | 第56-58页 |
2.2.3 贬官谪宦的促进作用 | 第58-62页 |
2.3 文化上的发展与融合 | 第62-75页 |
2.3.1 山水艺文创作与桃源想象 | 第62-65页 |
2.3.2 儒释道文化思想的传播 | 第65-69页 |
2.3.3 文化融合与风水的图示表达 | 第69-75页 |
2.4 主要州府城市建设略论 | 第75-87页 |
2.4.1 广州府 | 第77-78页 |
2.4.2 静江府(桂林) | 第78-80页 |
2.4.3 潮州 | 第80-81页 |
2.4.4 雷州 | 第81-83页 |
2.4.5 端州(肇庆) | 第83-84页 |
2.4.6 邕州(南宁) | 第84-86页 |
2.4.7 惠州 | 第86-87页 |
2.5 岭外同类型风景建设的带动 | 第87-95页 |
2.5.1 绍兴鉴湖 | 第87-88页 |
2.5.2 颍州西湖 | 第88-91页 |
2.5.3 杭州西湖 | 第91-92页 |
2.5.4 福州西湖 | 第92-94页 |
2.5.5 启示与借鉴 | 第94-9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95-99页 |
第三章 历时演进的城市风景 | 第99-153页 |
3.1 代表性风景园林实践 | 第99-135页 |
3.1.1 惠州西湖:钱塘颖水更罗浮 | 第99-103页 |
3.1.2 潮州西湖:潮阳山水东南奇 | 第103-108页 |
3.1.3 桂林城湖:桂林山水甲天下 | 第108-114页 |
3.1.4 端州星湖:一区仙境蓬莱岛 | 第114-119页 |
3.1.5 雷州西湖:烟水苍茫情有无 | 第119-124页 |
3.1.6 广州药洲:惟馀九曜巉岩石 | 第124-128页 |
3.1.7 邕州南湖:鱼稻溪山若江南 | 第128-130页 |
3.1.8 连州海阳湖:千峰立水皆自殊 | 第130-135页 |
3.2 历时演化的风景园林 | 第135-142页 |
3.2.1 历时性与共时性 | 第135-138页 |
3.2.2 城湖共进的历史主线 | 第138-140页 |
3.2.3 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 第140-142页 |
3.3 风景营造的行为模式 | 第142-151页 |
3.3.1 风景发现 | 第143-144页 |
3.3.2 风景建设 | 第144-146页 |
3.3.3 风景游乐 | 第146-147页 |
3.3.4 风景传颂 | 第147-1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四章 整体平衡的生态建构 | 第153-179页 |
4.1 山水城林湖田的整体认识 | 第154-164页 |
4.1.1 风水术影响的风景格局 | 第154-157页 |
4.1.2 城市水利营建及其风景化 | 第157-160页 |
4.1.3 古代山水城市的实践成果 | 第160-164页 |
4.2 城市生态功能的补充 | 第164-170页 |
4.2.1 调蓄 | 第164-166页 |
4.2.2 涵养 | 第166-167页 |
4.2.3 防灾 | 第167-168页 |
4.2.4 物质交换 | 第168-170页 |
4.3 服务生产的风景空间 | 第170-177页 |
4.3.1 农业灌溉的用水来源 | 第170-172页 |
4.3.2 湖泊的生产 | 第172-173页 |
4.3.3 农业生产的风景化 | 第173-175页 |
4.3.4 交通运输及风景游览 | 第175-1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77-179页 |
第五章 经世致用的公家园林 | 第179-213页 |
5.1 关于公共本身的认识 | 第180-184页 |
5.1.1 公共园林和园林的公共性 | 第180-181页 |
5.1.2 中国古代的“公共”与现代西方的公共 | 第181-182页 |
5.1.3 基于历史唯物的事实判断 | 第182-184页 |
5.2 州府当局管治的空间区域 | 第184-197页 |
5.2.1 州府当局的管治责任 | 第184-190页 |
5.2.2 官宦主导的风景“客厅” | 第190-193页 |
5.2.3 社会参与和财政投入 | 第193-197页 |
5.3 服务州府官民的风景园林 | 第197-211页 |
5.3.1 官民共享的游赏之地 | 第197-201页 |
5.3.2 多元包容的文化空间 | 第201-207页 |
5.3.3 园林活动反映世俗生活 | 第207-21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211-213页 |
第六章 风景营造的主要内容 | 第213-248页 |
6.1 风景特色 | 第213-228页 |
6.1.1 旷奥交替的风景嵌套 | 第213-219页 |
6.1.2 汀岛桥亭的营造组织 | 第219-226页 |
6.1.3 物相变化的景致捕捉 | 第226-228页 |
6.2 基本营造内容 | 第228-246页 |
6.2.1 风景建筑 | 第228-236页 |
6.2.2 风景植物 | 第236-240页 |
6.2.3 风景品题 | 第240-24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246-248页 |
第七章 对后世园林营造的影响初探 | 第248-300页 |
7.1 从风景到园林 | 第248-285页 |
7.1.1 “以石代山”的中唐转折 | 第248-258页 |
7.1.2 药洲:一个特例的再思考 | 第258-270页 |
7.1.3 置石到叠山转化的再观察 | 第270-280页 |
7.1.4 空间同构与尺度收敛 | 第280-285页 |
7.2 功能叠加的大尺度城市风景 | 第285-298页 |
7.2.1 以古为新:朴素实用的风景基础设施 | 第285-292页 |
7.2.2 公家园林:有别于西方的“古典公共园林” | 第292-29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298-300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300-308页 |
参考文献 | 第308-3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14-315页 |
附录一:岭南州府园林纪事表 | 第315-332页 |
附录二:唐宋岭南州府园林部分选文 | 第332-346页 |
附录三:唐律疏议相关部分摘录 | 第346-349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3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