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全球化及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居住问题凸显 | 第16页 |
1.1.2 存量空间如何优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城市建设的突出问题 | 第16-17页 |
1.1.3 城中村为流动人口居住与城市存量空间更新双向问题的典型代表 | 第17-19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9-24页 |
1.2.1 城中村研究 | 第19-22页 |
1.2.2 案例选取——深圳 | 第22-24页 |
1.2.2.1 案例选取的导向性 | 第22页 |
1.2.2.2 案例选取的典型性 | 第22-24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24-29页 |
1.3.1 城中村 | 第24-25页 |
1.3.2 类城中村 | 第25-28页 |
1.3.2.1 棚户区 | 第25-26页 |
1.3.2.2 贫民窟 | 第26-27页 |
1.3.2.3 劏房 | 第27-28页 |
1.3.3 对相关概念的评述 | 第28-29页 |
1.4 本文的研究视角——城市系统视域下的城中村更新研究 | 第29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30页 |
1.6 调研困境及应对方法 | 第30-34页 |
1.6.1 调研困境 | 第30-31页 |
1.6.1.1 数据获取困难 | 第30页 |
1.6.1.2 受访意愿低 | 第30页 |
1.6.1.3 回访数据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真实性 | 第30-31页 |
1.6.2 应对方法 | 第31-34页 |
1.6.2.1 《街角社会》的启示 | 第31-32页 |
1.6.2.2 隐藏式观察与访谈 | 第32页 |
1.6.2.3 居住其中 | 第32-33页 |
1.6.2.4 主动介入 | 第33-34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深圳城中村的发展演进及特征 | 第35-80页 |
2.1 深圳城中村形成及其空间特征产生的宏观背景 | 第35-40页 |
2.1.1 境内遍布古村 | 第35-39页 |
2.1.1.1 自然分布 | 第35-36页 |
2.1.1.2 原始格局 | 第36-39页 |
2.1.2 经济驱动 | 第39-40页 |
2.1.3 制度原因 | 第40页 |
2.2 深圳城中村的演变发展 | 第40-51页 |
2.2.1 初始阶段(1980年-1990年) | 第41-46页 |
2.2.1.1 旧村改建,始建新村 | 第41-43页 |
2.2.1.2 网格肌理,形态初显 | 第43页 |
2.2.1.3 强度较低,集聚关内 | 第43-46页 |
2.2.2 快速发展阶段(1991年—2004年) | 第46-49页 |
2.2.2.1 疯狂加建,扩散全市 | 第46-47页 |
2.2.2.2 宗族淡化,人口改变 | 第47-48页 |
2.2.2.3 制度改制,公司经营 | 第48-49页 |
2.2.3 稳定阶段(2005年至今) | 第49-51页 |
2.2.3.1 建设放缓,强度骤降 | 第49页 |
2.2.3.2 零星发展,转向关外 | 第49-50页 |
2.2.3.3 内容丰富,旧改推进 | 第50-51页 |
2.3 深圳城中村的类型划分 | 第51-63页 |
2.3.1 按区位分布划分 | 第51-53页 |
2.3.2 按建筑形态划分 | 第53-57页 |
2.3.3 按居民构成划分 | 第57-63页 |
2.4 深圳城中村的现状特征 | 第63-69页 |
2.4.1 城中村遍布全市,高覆盖高容积 | 第63-64页 |
2.4.2 租户群体庞大,社会阶层多元 | 第64-65页 |
2.4.3 本土文化退化,外来文化融合 | 第65-66页 |
2.4.4 权力主体混杂,商业内容多样 | 第66-69页 |
2.5 现存问题 | 第69-79页 |
2.5.1 空间形态问题 | 第69-73页 |
2.5.1.1 居住环境恶劣 | 第69-70页 |
2.5.1.2 道路通行不畅 | 第70页 |
2.5.1.3 私搭乱接严重 | 第70-72页 |
2.5.1.4 市政设施落后 | 第72-73页 |
2.5.2 社会形态问题 | 第73-75页 |
2.5.2.1 管理主体权责不清 | 第73-74页 |
2.5.2.2 社会保障缺失 | 第74-75页 |
2.5.2.3 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 第75页 |
2.5.3 文化形态问题 | 第75-77页 |
2.5.3.1 原生文化失语 | 第75页 |
2.5.3.2 历史环境退化 | 第75-76页 |
2.5.3.3 忽视新生移民文化 | 第76-77页 |
2.5.4 经济形态问题 | 第77-79页 |
2.5.4.1 封闭性 | 第77-78页 |
2.5.4.2 结构单一 | 第78-7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三章 深圳城中村的空间属性及价值重构 | 第80-146页 |
3.1 城中村空间分析的体系框架 | 第80-84页 |
3.1.1 理论依据 | 第80-83页 |
3.1.1.1 空间生产理论 | 第80-81页 |
3.1.1.2 城市自组织理论 | 第81页 |
3.1.1.3 复杂适应理论 | 第81-82页 |
3.1.1.4 空间的文化表征理论 | 第82-83页 |
3.1.2 分析要点与分析框架 | 第83-84页 |
3.2 “城”与“村”——从城市性开始的探讨 | 第84-93页 |
3.2.1 一个特定的城市现象 | 第84-88页 |
3.2.2 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 | 第88-93页 |
3.2.3 一类特别的城市社区 | 第93页 |
3.3 社会价值 | 第93-107页 |
3.3.1 隐性的社会公共资本 | 第93-103页 |
3.3.1.1 住房政策缺失补位 | 第94-96页 |
3.3.1.2 人口蓄水池 | 第96-98页 |
3.3.1.3 转译的公共空间 | 第98-103页 |
3.3.2 提升城市厚度 | 第103-106页 |
3.3.3 城市发展的容错空间 | 第106-107页 |
3.4 文化价值 | 第107-130页 |
3.4.1 城市层面的历史文化空间资产 | 第107-111页 |
3.4.1.1 城市原点 | 第107-109页 |
3.4.1.2 城市发展过程的原真性体现 | 第109-111页 |
3.4.2 多元文化互动的场域 | 第111-119页 |
3.4.2.1 本土传承 | 第111-113页 |
3.4.2.2 融合演变 | 第113-119页 |
3.4.3 源自城中村自身的文化触发 | 第119-124页 |
3.4.3.1 文化事件 | 第120-122页 |
3.4.3.2 文化团体 | 第122-123页 |
3.4.3.3 文化产品 | 第123-124页 |
3.4.4 提升城市风貌多样性 | 第124-130页 |
3.5 经济价值 | 第130-145页 |
3.5.1 节约城市运行成本 | 第130-135页 |
3.5.2 创新创业的优良土壤 | 第135-138页 |
3.5.3 商业空间利用高度复合 | 第138-1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四章 深圳城中村更新的现状评析 | 第146-165页 |
4.1 更新已取得的成果 | 第146-153页 |
4.1.1 更新制度建设逐步精细 | 第146-149页 |
4.1.2 更新的手段日益多元 | 第149-150页 |
4.1.3 更新实践中公共利益得到切实体现 | 第150-153页 |
4.2 当前更新存在的问题 | 第153-161页 |
4.2.1 更新切入角度过于强化城中村的自身问题 | 第153-154页 |
4.2.2 更新方法未能触及城中村的成因与空间本质 | 第154-156页 |
4.2.3 更新的参与主体存在结构性缺失 | 第156-158页 |
4.2.4 更新项目的整体推进速度过快 | 第158-161页 |
4.3 更新面临的难点 | 第161-164页 |
4.3.1 顶层政策的执行效用问题 | 第161-162页 |
4.3.2 更新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 | 第162-164页 |
4.3.3 如何平衡城中村的自身问题与外部价值 | 第1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第五章 深圳城中村更新的再思考 | 第165-184页 |
5.1 对城中村的认知误区 | 第165-172页 |
5.1.1 流动人口:混乱还是活力? | 第165-166页 |
5.1.2 脏乱差:真问题还是假问题? | 第166-168页 |
5.1.3 高密度:被批判的空间形态? | 第168-171页 |
5.1.4 非正规、低技术:落后的固有观念? | 第171-172页 |
5.2 更新的理论借鉴与政策引导 | 第172-175页 |
5.2.1 共生理论 | 第172-173页 |
5.2.2 有机更新理论 | 第173-174页 |
5.2.3 “城市双修” | 第174-175页 |
5.3 更新的价值观辨析 | 第175-182页 |
5.3.1 韧性与发展 | 第175-176页 |
5.3.2 伦理与美学 | 第176-180页 |
5.3.3 混杂与秩序 | 第180-182页 |
5.4 更新的目标 | 第182-183页 |
5.4.1 保持城市平稳 | 第182页 |
5.4.2 加强城市韧性 | 第182页 |
5.4.3 丰富城市内涵 | 第182-1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83-184页 |
第六章 深圳城中村的更新策略 | 第184-268页 |
6.1 基于社会角度的更新策略 | 第184-199页 |
6.1.1 设定城中村用地红线 | 第184-188页 |
6.1.2 建立社会影响评估体制 | 第188-191页 |
6.1.3 更新政策制度弹性制定 | 第191-193页 |
6.1.4 丰富更新参与主体 | 第193-199页 |
6.2 基于文化角度的更新策略 | 第199-216页 |
6.2.1 梳理基于深圳特点的城中村文化遗产资源 | 第199-204页 |
6.2.2 控制建筑形态,延续街巷空间 | 第204-212页 |
6.2.2.1 控制建筑形态 | 第204-207页 |
6.2.2.2 延续街巷空间 | 第207-212页 |
6.2.3 保持文化主体的多样性 | 第212-216页 |
6.3 基于经济角度的更新策略 | 第216-229页 |
6.3.1 分区域保留城中村 | 第216-223页 |
6.3.2 培育多方经营主体 | 第223-226页 |
6.3.3 商街营造 | 第226-229页 |
6.4 基于物质空间角度的更新策略 | 第229-263页 |
6.4.1 公共空间的营造 | 第230-243页 |
6.4.2 立体空间的建立 | 第243-249页 |
6.4.3 建筑的分类改造 | 第249-258页 |
6.4.4 鼓励专业力量介入,规范法规适度修改 | 第258-263页 |
6.5 更新策略的应用原则 | 第263-267页 |
6.5.1 多种方法组合,灵活更新 | 第263页 |
6.5.2 突出时间作用,有序更新 | 第263-265页 |
6.5.3 鼓励一村多策,复合更新 | 第265-26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267-268页 |
结论与创新 | 第268-271页 |
参考文献 | 第271-282页 |
附录 | 第282-291页 |
附录一 深圳部分城中村概况 | 第282-284页 |
附录二 深圳部分城中村土地利用一览表 | 第284-288页 |
附录三 深圳部分城中村区位和面积一览表 | 第288-29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91-292页 |
致谢 | 第292-293页 |
附件 | 第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