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0页 |
1.4 研究路径及方法 | 第20-24页 |
1.4.1 研究路径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支撑 | 第24-31页 |
2.1 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概念 | 第24-25页 |
2.1.1 道路交通 | 第24页 |
2.1.2 安全生产 | 第24页 |
2.1.3 重大事故概念的界定 | 第24-25页 |
2.2 责任追究机制的内涵与外延 | 第25-27页 |
2.2.1 责任的基本概念 | 第25-26页 |
2.2.2 责任追究机制 | 第26-27页 |
2.3 责任追究的支撑理论 | 第27-29页 |
2.3.1 人民主权理论 | 第28页 |
2.3.2 依法行政理论 | 第28-29页 |
2.4 道路交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依据 | 第29-30页 |
2.4.1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 第29页 |
2.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 第29页 |
2.4.3 道路交通重大事故调查组成单位 | 第29页 |
2.4.4 道路交通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基本程序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1-45页 |
3.1 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案例 | 第31-37页 |
3.1.1 案例一:连霍高速甘肃瓜州“8·26”重大道路交通事故(2014) | 第31-33页 |
3.1.2 案例二:长沙市岳麓区“7·10”重大道路交通(校车)事故(2014) | 第33-37页 |
3.2 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3.2.1 责任追究存在过度追责和追究不足 | 第37-38页 |
3.2.2 责任追究标准缺乏统一性 | 第38页 |
3.2.3 责任追究的社会矫治功能缺失 | 第38-39页 |
3.2.4 事故责任认定不客观、不公正 | 第39页 |
3.2.5 信息不对称导致轻视公众意愿 | 第39-40页 |
3.2.6 责任追究存在职务偏向性 | 第40页 |
3.2.7 受责任追究官员处罚后的管理力度不够 | 第40-41页 |
3.3 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41-44页 |
3.3.1 缺少国家层面统一性法规 | 第41-42页 |
3.3.2 职能部门之间的责任博弈 | 第42页 |
3.3.3 责任追究认知存在偏差 | 第42页 |
3.3.4 信息不对称,公众知情率低 | 第42-43页 |
3.3.5 公众参与力度小,责任追究主体单一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责任追究机制的对策 | 第45-53页 |
4.1 完善责任追究立法建设,制定统一标准 | 第45-46页 |
4.1.1 制定专门性的责任追究法规 | 第45-46页 |
4.1.2 制定统一责任追究标准 | 第46页 |
4.1.3 完善责任追究的程序 | 第46页 |
4.2 加强责任意识,构建责任型政府 | 第46-48页 |
4.2.1 加强公务人员责任意识 | 第46-47页 |
4.2.2 构建政府机构的整体性责任体系 | 第47-48页 |
4.3 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保障与公众信息对称 | 第48页 |
4.3.1 提高问责过程信息公开化的程度 | 第48页 |
4.3.2 保障公众信息对称性,完善媒体监管 | 第48页 |
4.4 建立责任评估体系,完善公众投诉机制 | 第48-50页 |
4.4.1 建立责任评估体系 | 第48-49页 |
4.4.2 完善公众投诉机制 | 第49-50页 |
4.5 加强多渠道监督机制建设 | 第50-51页 |
4.5.1 强化人大监督力度 | 第50页 |
4.5.2 切实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 第50-51页 |
4.5.3 强化监察部门的有力监督 | 第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件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