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表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 | 第15-30页 |
1.2.1 关于生土建筑的研究 | 第15-28页 |
1.2.2 关于技术评价的研究 | 第28-29页 |
1.2.3 问题提出 | 第29-3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30-3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2 西北地区生土民居室内环境与用能设备及能源应用 | 第33-67页 |
2.1 炊事与供暖设备及能源应用 | 第33-42页 |
2.1.1 调研及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2.1.2 设备热性能与排烟热量 | 第37-40页 |
2.1.3 设备应用问题剖析 | 第40-42页 |
2.2 室内空气质量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42-51页 |
2.2.1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指标 | 第42-44页 |
2.2.2 室内空气质量测试及分析 | 第44-48页 |
2.2.3 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估 | 第48-51页 |
2.3 室内热湿环境测试与分析 | 第51-64页 |
2.3.1 室内热环境的问卷调研 | 第51-52页 |
2.3.2 室内热环境的测试 | 第52-55页 |
2.3.3 两种生土民居室内热环境的对比 | 第55-64页 |
2.4 室内环境存在问题的剖析 | 第64-6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3 炊事关键设备性能的提升 | 第67-76页 |
3.1 柴灶优化参数遴选 | 第67-68页 |
3.2 改良柴灶的设计 | 第68-70页 |
3.2.1 柴灶的热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69页 |
3.2.2 柴灶改良方法 | 第69页 |
3.2.3 改良柴灶的搭建 | 第69-70页 |
3.3 改良柴灶热性能实验设计 | 第70-72页 |
3.3.1 柴灶热效率测试方法的确定 | 第71页 |
3.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71-72页 |
3.4 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72-75页 |
3.4.1 加热速率 | 第72-73页 |
3.4.2 柴灶与烟囱外壁温度 | 第73-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4 供暖关键设备性能的提升 | 第76-93页 |
4.1 水烟囱热性能研究 | 第76-82页 |
4.1.1 水烟囱热性能实验设计 | 第76-80页 |
4.1.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4.1.3 水烟囱装置的改进 | 第81-82页 |
4.2 烟气引入火炕的炉具热性能研究 | 第82-85页 |
4.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82-85页 |
4.2.2 性能分析与结论 | 第85页 |
4.3 与供暖炉一体化的烟气热回收装置的研究开发 | 第85-92页 |
4.3.1 装置的设计 | 第86-88页 |
4.3.2 实验设计 | 第88-90页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0-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 改善室内热环境的适宜性技术与评价 | 第93-127页 |
5.1 基于气候控制的西北地区生土民居适宜性技术 | 第93-103页 |
5.1.1 气候控制基本原理 | 第93页 |
5.1.2 建筑气候分析方法 | 第93-96页 |
5.1.3 基于气候控制的西北地区生土民居设计原则 | 第96-98页 |
5.1.4 改善民居室内热环境的被动式技术 | 第98-103页 |
5.2 生态性评价与评价指标 | 第103-114页 |
5.2.1 生态足迹分析法 | 第103-104页 |
5.2.2 生态足迹指标 | 第104页 |
5.2.3 生态足迹指标计算方法 | 第104-112页 |
5.2.4 建筑工程中生态足迹指标的计算 | 第112-114页 |
5.3 经济性评价与评价指标 | 第114-117页 |
5.4 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与算法 | 第117-125页 |
5.4.1 多目标综合评价与评价方法 | 第117-118页 |
5.4.2 目标权重分析方法的确定 | 第118页 |
5.4.3 灰色系统及分析方法 | 第118-120页 |
5.4.4 改善室内环境技术的多目标综合评价步骤 | 第120-12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6 灰色区间关联决策算法的应用 | 第127-164页 |
6.1 建筑概况 | 第127-129页 |
6.2 决策集 | 第129-139页 |
6.3 目标因素集与效果评价值 | 第139-158页 |
6.3.1 生态足迹指标 | 第139-141页 |
6.3.2 增量成本指标 | 第141-142页 |
6.3.3 环效-成本率指标 | 第142-144页 |
6.3.4 费效比指标 | 第144-145页 |
6.3.5 节能量 | 第145-148页 |
6.3.6 室内空气温度 | 第148-158页 |
6.4 灰色运算与方案优选 | 第158-160页 |
6.5 结果讨论 | 第160-16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64-166页 |
7.1 结论 | 第164页 |
7.2 展望 | 第164-165页 |
7.3 创新点 | 第165-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81页 |
附录A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成果 | 第181-183页 |
附录B 建筑、供暖与炊事方式、室内热环境调研与问卷 | 第183-187页 |
附表1 各方案生态足迹指标计算详表 | 第187-206页 |
附表2 各方案规范化目标评估值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