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混合梁斜拉桥的概述 | 第9页 |
1.2 混合梁斜拉桥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 第9-10页 |
1.3 论文的选题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4.1 混合梁斜拉桥合龙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2 混合梁斜拉桥索力优化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岳口汉江特大斜拉桥计算模型 | 第17-25页 |
2.1 工程背景 | 第17-19页 |
2.2 全桥施工方案 | 第19-21页 |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1-24页 |
2.3.1 主梁和主塔的模拟 | 第21页 |
2.3.2 结合段的模拟 | 第21-22页 |
2.3.3 斜拉索的模拟 | 第22页 |
2.3.4 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22-23页 |
2.3.5 全桥有限元模型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岳口汉江特大斜拉桥合龙控制分析 | 第25-52页 |
3.1 几何合龙法与温度合龙法原理 | 第25-28页 |
3.2 合龙方法的比选 | 第28-33页 |
3.3 悬臂施工过程全桥稳定性分析 | 第33-39页 |
3.4 合龙前悬臂施工线形及受力状态控制 | 第39-44页 |
3.4.1 线形控制 | 第39-41页 |
3.4.2 索力控制 | 第41-44页 |
3.4.3 合龙前全桥线形及受力状态分析 | 第44页 |
3.5 合龙口敏感性分析 | 第44-48页 |
3.5.1 敏感性因素确定 | 第45-46页 |
3.5.2 敏感性分析 | 第46-48页 |
3.6 合龙技术方案 | 第48-51页 |
3.6.1 合龙标准及前期准备工作 | 第48页 |
3.6.2 合龙前连续观测 | 第48页 |
3.6.3 合龙口调整方法 | 第48-49页 |
3.6.4 配切长度的确定 | 第49-50页 |
3.6.5 合龙具体步骤 | 第50-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基于改进的影响矩阵法的索力优化分析 | 第52-69页 |
4.1 影响矩阵法的原理 | 第52-54页 |
4.2 影响矩阵法存在的问题 | 第54-60页 |
4.2.1 影响矩阵的非线性偏差分析 | 第54-58页 |
4.2.2 方程组的非线性偏差分析 | 第58-60页 |
4.3 改进的影响矩阵法的原理及验证 | 第60-64页 |
4.3.1 影响矩阵法的非线性偏差改进 | 第60-62页 |
4.3.2 改进的影响矩阵法有效性验证 | 第62-64页 |
4.4 改进后的影响矩阵法在混合梁斜拉桥索力优化中的应用 | 第64-68页 |
4.4.1 合理成桥状态控制截面弯矩的确定 | 第64-65页 |
4.4.2 优化索力的求解 | 第65-66页 |
4.4.3 优化结果评价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