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13页 |
1.1.1 行业前景 | 第8-9页 |
1.1.2 相关企业前景 | 第9-11页 |
1.1.3 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 第11-12页 |
1.1.4 教育政策层面 | 第12-13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研究 | 第13-15页 |
1.2.2 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内容研究 | 第15页 |
1.2.3 对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借鉴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概述 | 第18-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中等职业教育 | 第18页 |
2.1.2 高等职业教育 | 第18页 |
2.1.3 课程 | 第18-19页 |
2.1.4 工程造价专业 | 第19页 |
2.2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2.2.1 认知心理学理论 | 第19-20页 |
2.2.2 “从做中学”和活动教学理论 | 第20-21页 |
2.2.3 课程理论 | 第21页 |
2.3 国外中高职衔接模式 | 第21-26页 |
2.3.1 美国的衔接模式 | 第21-22页 |
2.3.2 英国的衔接模式 | 第22-23页 |
2.3.3 德国的衔接模式 | 第23页 |
2.3.4 澳大利亚的衔接模式 | 第23-25页 |
2.3.5 启示 | 第25-26页 |
第3章 工程造价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 | 第26-35页 |
3.1 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 第26-28页 |
3.2 调研结果分析 | 第28-31页 |
3.2.1 课程设置不适用新的职业资格要求 | 第28-29页 |
3.2.2 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滞后于企业的需求 | 第29-30页 |
3.2.3 中高职课程设置各自为政,缺乏一体化 | 第30-31页 |
3.3 推动中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衔接的对策 | 第31-35页 |
3.3.1 改革招生模式,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真正落实 | 第31页 |
3.3.2 重新思考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 第31-32页 |
3.3.3 以层级模块化衔接实现中高职课程一体化 | 第32-33页 |
3.3.4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推进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开发, | 第33-35页 |
第4章 工程造价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置方案 | 第35-44页 |
4.1 工程造价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 第35-38页 |
4.1.1 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 第35-36页 |
4.1.2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 第36-38页 |
4.2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一体化层级模块框架 | 第38-44页 |
4.2.0 工程造价课程层级衔接构建思路 | 第39-41页 |
4.2.1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 第41页 |
4.2.2 专业课程模块 | 第41页 |
4.2.3 专业拓展课程模块 | 第41-44页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4-45页 |
5.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44页 |
5.2 后续研究工作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