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琴科“谢拉皮翁兄弟”时期小说创作研究
摘要 | 第7页 |
РЕФЕРАТ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课题研究创新之处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4页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注释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左琴科中篇小说中的“小人物”群像 | 第16-29页 |
一、左琴科与“小人物”形象 | 第16-19页 |
(一)“小人物”形象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17页 |
(二)左琴科笔下的“小人物”概览 | 第17-19页 |
二、中篇小说《阿波罗与塔玛拉》中的“穷人”形象 | 第19-22页 |
(一)阿波罗:失去存在价值的“穷人” | 第19-21页 |
(二)阿波罗与杰武什金的比较 | 第21-22页 |
三、中篇小说《可怕的一夜》中的“套中人”形象 | 第22-24页 |
(一)科托菲耶夫:害怕变革的“套中人” | 第22-23页 |
(二)科托菲耶夫与别里科夫的比较 | 第23-24页 |
四、中篇小说《山羊》中的“小市民”形象 | 第24-27页 |
(一)扎别什金:渴望暴富的“小市民” | 第24-26页 |
(二)扎别什金与尼古拉的比较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页 |
注释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左琴科短篇小说的反市侩主题 | 第29-43页 |
一、左琴科短篇小说的反劣根性 | 第29-32页 |
(一)小市民的酗酒成性 | 第29-30页 |
(二)大众的虚荣心理 | 第30-32页 |
二、左琴科短篇小说的反庸俗性 | 第32-35页 |
(一)知识分子的虚假爱情 | 第32-34页 |
(二)主客关系的唯利是图 | 第34-35页 |
三、左琴科短篇小说的反投机性 | 第35-38页 |
(一)大众投机现象 | 第35-37页 |
(二)官员的投机现象 | 第37-38页 |
四、左琴科短篇小说的反文盲 | 第38-41页 |
(一)新时代下的文盲 | 第38-40页 |
(二)拒绝电气化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页 |
注释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左琴科“谢拉皮翁兄弟”时期的小说艺术特色 | 第43-55页 |
一、形象戏仿和情节借用 | 第43-45页 |
(一)戏仿“陌生女郎”形象 | 第43-44页 |
(二)借用“变色龙”情节 | 第44-45页 |
二、幽默讽刺艺术 | 第45-49页 |
(一)左琴科式的幽默 | 第45-47页 |
(二)对果戈理式笑的继承 | 第47-49页 |
三、左琴科式的叙述方式 | 第49-53页 |
(一)口语体风格 | 第49-50页 |
(二)作者-讲故事人-主人公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 第50-52页 |
(三)主客观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页 |
注释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