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茨戏剧体裁革新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9页 |
(一)西方关于隆茨的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二)俄罗斯关于隆茨的研究状况 | 第13-16页 |
(三)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三、选题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9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9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9页 |
四、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19-20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页 |
注释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隆茨戏剧的创作背景 | 第21-29页 |
一、20年代的戏剧创作背景 | 第21-22页 |
二、隆茨的文学主张 | 第22-23页 |
三、隆茨与同时代导师式人物 | 第23-27页 |
(一)隆茨与什克洛夫斯基 | 第23-24页 |
(二)隆茨与高尔基 | 第24-26页 |
(三)隆茨与扎米亚京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页 |
注释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真理城》:一部反乌托邦戏剧 | 第29-44页 |
一、“反乌托邦”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二、《真理城》中“自由”意识的萌发 | 第30-35页 |
(一)《真理城》中“我”的觉醒 | 第30-32页 |
(二)《真理城》中的记忆与爱情 | 第32-33页 |
(三)《真理城》中“异端者”的出现 | 第33-35页 |
三、《真理城》的悲剧结局 | 第35-38页 |
(一)《真理城》中的“死亡”主题 | 第35-37页 |
(二)乌托邦式“海市蜃楼”的破灭 | 第37-38页 |
四、《真理城》对《圣经》的戏仿 | 第38-42页 |
(一)圣经情节的戏仿 | 第38-39页 |
(二)圣经主题的戏仿 | 第39-41页 |
(三)圣经人物的变形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猿猴来了!》:一部元戏剧 | 第44-55页 |
一、“元戏剧”概念界定 | 第44-45页 |
二、《猿猴来了!》中的“戏中戏” | 第45-48页 |
(一)“内戏”与“外戏” | 第45-46页 |
(二)舞台幻觉的制造与打破——间离效果 | 第46-48页 |
三、《猿猴来了!》中人物角色的“自我指涉” | 第48-51页 |
(一)戏剧“元意识” | 第48-49页 |
(二)《猿猴来了!》中观众的存在 | 第49-51页 |
四、《猿猴来了!》中的“文学与真实生活中的指称” | 第51-53页 |
(一)《猿猴来了!》中的现实生活背景 | 第51页 |
(二)戏剧文本与历史事实的互文关系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页 |
注释 | 第53-55页 |
第五章 隆茨戏剧的情节性 | 第55-69页 |
一、隆茨戏剧的狂欢性 | 第55-57页 |
(一)《真理城》中的狂欢化 | 第55-56页 |
(二)《猿猴来了!》中的怪诞化 | 第56-57页 |
二、隆茨戏剧的复调性 | 第57-60页 |
(一)《真理城》的“合声” | 第57-59页 |
(二)《猿猴来了!》中的情节借用 | 第59-60页 |
三、隆茨戏剧的二元对立性 | 第60-62页 |
(一)《真理城》中时空的对应 | 第60-61页 |
(二)《猿猴来了!》中人物的对位 | 第61-62页 |
四、隆茨戏剧的冲突性 | 第62-66页 |
(一)戏剧人物描写中的对话动作性 | 第62-64页 |
(二)舞台指示在戏剧中的运用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注释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