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完美主义、自我效能感与拖延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18页
    1.1 拖延的文献综述第12-14页
        1.1.1 拖延的定义第12页
        1.1.2 拖延的影响因素第12-13页
        1.1.3 拖延的测评工具/测量第13页
        1.1.4 国内外拖延的相关研究第13页
        1.1.5 拖延的干预研究第13-14页
    1.2 完美主义的文献综述第14-15页
        1.2.1 完美主义的定义第14页
        1.2.2 完美主义的维度及测量第14-15页
        1.2.3 国内外完美主义的研究现状第15页
    1.3 自我效能感的文献综述第15-16页
        1.3.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第15页
        1.3.2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第15-16页
        1.3.3 国内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第16页
    1.4 拖延、完美主义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第16-18页
        1.4.1 完美主义与拖延的关系研究第16页
        1.4.2 自我效能感与拖延的关系研究第16-17页
        1.4.3 完美主义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第17页
        1.4.4 完美主义,自我效能感与拖延的关系研究第17-18页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8-20页
    2.1 问题提出第18页
    2.2 研究目的第18页
    2.3 研究假设第18页
    2.4 研究意义第18-20页
3 研究一大学生拖延、完美主义与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第20-32页
    3.1 研究目的第20页
    3.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3.2.1 被试选取第20页
        3.2.2 研究工具第20-21页
        3.2.3 施测程序第21页
        3.2.4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21页
    3.3 研究结果第21-27页
        3.3.1 大学生拖延的现状第21-23页
        3.3.2 大学生完美主义的特点第23-24页
        3.3.3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第24-25页
        3.3.4 大学生拖延、完美主义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第25-26页
        3.3.5 大学生拖延对完美主义、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第26页
        3.3.6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检验第26-27页
    3.4 讨论与分析第27-31页
        3.4.1 大学生拖延的总体特点及差异分析第27-28页
        3.4.2 大学生完美主义的特点及差异分析第28-29页
        3.4.3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差异分析第29页
        3.4.4 大学生拖延、完美主义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讨论第29-30页
        3.4.5 大学生拖延对完美主义、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讨论第30-31页
        3.4.6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讨论第31页
    3.5 小结第31-32页
4 研究二干预研究第32-42页
    4.1 研究目的第32页
    4.2 研究方法第32-33页
        4.2.1 被试筛选第32页
        4.2.2 主试第32页
        4.2.3 研究工具第32页
        4.2.4 实验设计第32-33页
    4.3 团辅方案及干预过程第33-37页
        4.3.1 团辅方案的理论依据第33-34页
        4.3.2 团辅方案第34-36页
        4.3.3 团辅活动安排第36-37页
    4.4 研究结果第37-40页
        4.4.1 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团辅干预前的同质性检验第37页
        4.4.2 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差值的差异比较第37-38页
        4.4.3 实验组对团体干预反馈的结果第38-40页
    4.5 讨论与分析第40-41页
        4.5.1 团辅干预的有效性检验第40页
        4.5.2 追踪访谈情况第40-41页
    4.6 小结第41-42页
5 总结与展望第42-44页
    5.1 研究总结论第42页
        5.1.1 大学生拖延、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的现状第42页
        5.1.2 大学生拖延、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第42页
        5.1.3 团辅干预的效果第42页
    5.2 研究创新点第42-43页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3-44页
        5.3.1 研究不足第43页
        5.3.2 研究展望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9页
附录第49-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后倚的坐姿降低愤怒感--性别和冒犯意图的调节作用
下一篇:支付顺序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双通道心理账户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