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软土地基处理 | 第15-18页 |
1.2.1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 第16-17页 |
1.2.2 复合地基技术的发展 | 第17-18页 |
1.3 桩式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稳定性分析与计算 | 第18-31页 |
1.3.1 离心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2 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3 桩式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22-30页 |
1.3.4 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数值分析—单排桩条件下的分析 | 第32-41页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2.2 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数值分析 | 第33-36页 |
2.2.1 数值分析模型 | 第33-34页 |
2.2.2 失稳判定标准 | 第34-35页 |
2.2.3 桩身受力特性分析 | 第35-36页 |
2.3 考虑不同加固位置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 考虑桩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5 考虑土体变形模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2.6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计算 | 第41-57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考虑土拱效应的桩身被动荷载计算 | 第42-47页 |
3.2.1 水平附加应力 | 第42-44页 |
3.2.2 考虑土拱效应的桩身被动荷载计算 | 第44-47页 |
3.3 路堤荷载下桩身内力求解 | 第47-51页 |
3.3.1 p-y曲线法 | 第47-48页 |
3.3.2 双参数法时的单桩弹塑性解 | 第48-51页 |
3.4 考虑桩体弯曲破坏的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3.5 不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52-55页 |
3.5.1 计算模型与算例 | 第53-54页 |
3.5.2 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3.6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数值分析—群桩条件下的分析 | 第57-73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数值分析模型 | 第58-59页 |
4.3 引入cut-off机制的数值分析 | 第59-63页 |
4.4 临界比例n | 第63-65页 |
4.5 引入临界比例n的cut-off机制 | 第65-70页 |
4.5.1 分析流程 | 第65-66页 |
4.5.2 引入临界比例n下cut-off机制的数值分析 | 第66-70页 |
4.6 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4.7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三段楔体稳定性计算 | 第73-85页 |
5.1 引言 | 第73-74页 |
5.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4-77页 |
5.2.1 极限平衡分析 | 第74-75页 |
5.2.2 桩体等效抗力求解 | 第75-77页 |
5.2.3 安全系数求解过程 | 第77页 |
5.3 近似解误差分析 | 第77-81页 |
5.3.1 相对误差上限值 | 第77-78页 |
5.3.2 各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78-81页 |
5.4 不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81-84页 |
5.4.1 计算模型与算例 | 第81-83页 |
5.4.2 对比分析 | 第83-84页 |
5.5 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