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群众文化事业论文--世界各国群众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乡村忠孝文化主题精品线规划设计研究--以305省道富阳渌渚段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3 精品线的缘起第13-18页
        1.3.1 浙江层面第13-14页
        1.3.2 杭州层面第14-15页
        1.3.3 富阳区层面第15-16页
        1.3.4 临安区的“百里画廊 千里画卷”乡村精品线第16-18页
            1.3.4.1 临安层面发展历程第16页
            1.3.4.2“一廊十线”及精品线规划介绍第16-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1 资料搜集与整理第18-19页
        1.4.2 考察调研第19页
        1.4.3 理论与实践结合第19页
        1.4.4 归纳总结法第19页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9-22页
        1.5.1 研究内容第19-21页
            1.5.1.1 梳理和总结相关理论成果第19页
            1.5.1.2 分析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第19-20页
            1.5.1.3 提出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设计的策略与方法第20页
            1.5.1.4 实证检验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设计的策略与方法第20-21页
        1.5.2 研究框架第21-22页
2 忠孝文化与乡村精品线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第22-27页
    2.1 美丽乡村精品线相关概念叙述与对比联系第22-23页
        2.1.1 美丽乡村建设第22页
        2.1.2 美丽乡村精品点第22页
        2.1.3 美丽乡村精品线第22-23页
        2.1.4 美丽乡村精品区块第23页
        2.1.5 乡村旅游路线第23页
        2.1.6 绿道第23页
    2.2 忠孝文化的内涵与现代传承第23-26页
        2.2.1 忠孝文化的内涵第23-24页
        2.2.2 忠孝文化的文化要素第24-25页
        2.2.3 忠孝文化的地位与价值第25页
        2.2.4 孝文化的现代传承第25-26页
    2.3 乡村文化景观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第26-27页
        2.3.1 乡村文化第26页
        2.3.2 文化景观第26页
        2.3.3 乡村景观规划第26页
        2.3.4 乡村旅游第26-27页
3 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设计概述第27-33页
    3.1 基础理论第27-30页
        3.1.1 资源构成第27-28页
            3.1.1.1 乡村聚落第27页
            3.1.1.2 林田第27页
            3.1.1.3 道路第27-28页
            3.1.1.4 水系第28页
            3.1.1.5 山体第28页
        3.1.2 布局结构第28-29页
            3.1.2.1 点第29页
            3.1.2.2 线第29页
            3.1.2.3 面第29页
        3.1.3 空间特征第29-30页
            3.1.3.1 系统性第29-30页
            3.1.3.2 开放性第30页
            3.1.3.3 连续性第30页
            3.1.3.4 生长性第30页
    3.2 规划设计程序与建设流程第30-33页
        3.2.1 规划建设流程第30-31页
        3.2.2 规划设计程序第31-33页
            3.2.2.1 场地分析第31页
            3.2.2.2 主题定位与形式表达第31页
            3.2.2.3 施工图设计第31页
            3.2.2.4 现场营造优化第31-32页
            3.2.2.5 回访评价第32-33页
4 相关实例分析与策略方法总结第33-54页
    4.1 孝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实例第33-39页
        4.1.1 万寿公园第33-35页
            4.1.1.1 项目概况第33页
            4.1.1.2 设计概念第33页
            4.1.1.3 景观营造第33-35页
        4.1.2 郯子广场第35-36页
            4.1.2.1 项目概况第35页
            4.1.2.2 设计概念第35页
            4.1.2.3 景观营造第35-36页
        4.1.3 中华孝道山水园第36-38页
            4.1.3.1 项目概况第36页
            4.1.3.2 设计概念第36页
            4.1.3.3 景观营造第36-38页
        4.1.4 小结第38-39页
            4.1.4.1 延续场地遗存第38页
            4.1.4.2 发扬忠孝文化第38-39页
    4.2 文化主题乡村精品线调研分析第39-48页
        4.2.1 浙西民俗乡村精品线第39-43页
            4.2.1.1 场地概况第39页
            4.2.1.2 设计概念第39-40页
            4.2.1.3 景观营造第40-43页
        4.2.2 太阳公社乡村精品线第43-45页
            4.2.2.1 场地概况第43页
            4.2.2.2 设计概念第43页
            4.2.2.3 景观营造第43-45页
        4.2.3 太湖源山水田园精品线第45-47页
            4.2.3.1 场地概况第45页
            4.2.3.2 设计概念第45-46页
            4.2.3.3 景观营造第46-47页
        4.2.4 小结第47-48页
            4.2.4.1 利用场地的现有资源第47页
            4.2.4.2 文化在精品线规划设计中的表达第47-48页
            4.2.4.3 乡土材料的运用第48页
    4.3 乡村忠孝文化主题精品线规划策略与方法探讨第48-54页
        4.3.1 UAR策略的内涵与意义第48-49页
            4.3.1.1 Use利用第49页
            4.3.1.2 Activate活化第49页
            4.3.1.3 Reborn重生第49页
        4.3.2 “利用”场地现有资源禀赋第49页
            4.3.2.1 利用原真性的风貌格局第49页
            4.3.2.2 乡村农业生产性景观第49页
        4.3.3 “活化”地域文化第49-51页
            4.3.3.1 特色孝文化空间第50页
            4.3.3.2 文化活态传承第50页
            4.3.3.3 乡村旅游开发促进文化传承第50页
            4.3.3.4 休闲农业带动文化传承第50页
            4.3.3.5 集中民智,传递现代孝文化第50-51页
            4.3.3.6 老年友好型乡村精品线设计第51页
        4.3.4 乡土材料的“重生”第51-52页
            4.3.4.1 以乡土景观材料承载乡村忠孝文化第51页
            4.3.4.2 以乡土植物体现地带性景观第51-52页
        4.3.5 忠孝文化在精品线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手法第52-54页
            4.3.5.1 叙事性的线形结构第52页
            4.3.5.2 隐喻传统的表达手法第52-53页
            4.3.5.3 提取典型的孝文化元素符号第53页
            4.3.5.4 塑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第53页
            4.3.5.5 融合适宜的现代材料与技术第53-54页
5 305省道渌渚段精品线规划设计实践第54-73页
    5.1 渌渚镇概况第54-57页
        5.1.1 地理区位第54页
        5.1.2 村落分布第54-55页
        5.1.3 历史人文第55-56页
        5.1.4 现状格局第56页
        5.1.5 经济发展第56-57页
    5.2 渌渚镇现状景观调查第57-59页
        5.2.1 建筑风格混杂第57页
        5.2.2 基础设施不完善第57-58页
        5.2.3 植物景观效果差第58页
        5.2.4 地域特色不突出第58-59页
    5.3 精品联系与线性打造的梧桐孝道精品线第59-73页
        5.3.1 总体设计第59-61页
            5.3.1.1 主题特色选定第59页
            5.3.1.2 布局结构分析第59-60页
            5.3.1.3 规划设计策略第60-61页
        5.3.2“利用”渌渚镇现有的资源禀赋第61-63页
            5.3.2.1 延续场地的“原真”景观第61-62页
            5.3.2.2 生产性景观展现孝文化第62页
            5.3.2.3 乡村文化景观自身的美学价值第62-63页
        5.3.3“活化”忠孝文化第63-66页
            5.3.3.1 重塑孝文化空间第63页
            5.3.3.2 德育体验类活动活态传承文化第63-64页
            5.3.3.3 地域性风俗民情传播忠孝文化第64-65页
            5.3.3.4 老年友好型孝文化主题设计第65页
            5.3.3.5 孝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第65-66页
        5.3.4 乡土材料的“重生”第66-70页
            5.3.4.1 以乡土材料为文化载体第66-67页
            5.3.4.2 乡土创意挖掘利用场地材料第67页
            5.3.4.3 乡土与创意相结合的乡村整治第67-68页
            5.3.4.4 以乡土植物体现乡村文化第68页
            5.3.4.5 以乡土植物延伸特色景观第68-69页
            5.3.4.6 以乡土植物等进行边角梳理第69-70页
        5.3.5 忠孝文化在渌渚精品线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手法第70-73页
            5.3.5.1 叙事性的孝文化主题精品线设计第70页
            5.3.5.2 隐喻的孝文化表达手法第70-71页
            5.3.5.3 典型的孝文化元素符号第71页
            5.3.5.4 材料乡土化,形式乡村化第71-72页
            5.3.5.5 融合适宜的现代材料与技术第72-73页
6 结语第73-75页
    6.1 主要结论第73页
    6.2 研究局限与不足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图表目录第78-81页
个人简介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无人机的林火识别和定位算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神经网络的磨矿分级自动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