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高校建设融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高校建设融资研究 | 第12-14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主要内容和目的 | 第14页 |
1.3.2 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25页 |
2.1 我国高职的特点 | 第16-18页 |
2.1.1 高职教育办学及生源培养特点 | 第16-17页 |
2.1.2 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特点 | 第17-18页 |
2.2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 | 第18-21页 |
2.2.1 高职校企合作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2 我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 第19-21页 |
2.3 项目融资模式 | 第21-25页 |
2.3.1 项目融资概念 | 第21页 |
2.3.2 项目融资模式的类型 | 第21-22页 |
2.3.3 普通高校校园建设常用的项目融资模式 | 第22-25页 |
第三章 高职校园建设资金投入现状和分析 | 第25-32页 |
3.1 高职校园建设资金投入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3.1.1 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 第25-26页 |
3.1.2 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分配不均衡 | 第26-27页 |
3.1.3 自有资金积累能力偏弱 | 第27页 |
3.1.4 校园建设资金缺口大 | 第27页 |
3.1.5 办学资金来源实际较为单一 | 第27-28页 |
3.1.6 银行信贷规模有限 | 第28页 |
3.1.7 社会民间资本投入有限 | 第28-29页 |
3.2 对高职校园建设资金投入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29-32页 |
3.2.1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29页 |
3.2.2 自有资金积累能力偏弱的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3.2.3 银行信贷规模有限的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3.2.4 社会民间资本投入有限的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校企合作融资模式的引入和分析 | 第32-38页 |
4.1 高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 第32-34页 |
4.1.1 高职建设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第32页 |
4.1.2 高职建设融资多元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32-33页 |
4.1.3 高职建设采用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 第33-34页 |
4.2 高职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38页 |
4.2.1 高职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36页 |
4.2.2 高职校企合作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基于校企合作分成模式的经济评价模型构建 | 第38-52页 |
5.1 校企合作分成模式的提出 | 第38页 |
5.2 经济评价模型的参数确定 | 第38-48页 |
5.2.1 模型的参数选择与分析 | 第38-39页 |
5.2.2 模型的参数确定 | 第39-48页 |
5.3 经济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48-52页 |
5.3.1 基于分成模式的企业投资评价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48页 |
5.3.2 基于分成模式的高职收益评价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48-52页 |
第六章 案例背景及模型具体应用 | 第52-59页 |
6.1 案例应用评价模型的相关参数取值 | 第52-53页 |
6.2 案例应用评价模型的具体测算及分析结论 | 第53-59页 |
6.2.1 案例应用企业投资评价模型的测算及分析 | 第53-56页 |
6.2.2 案例应用高职收益评价模型的测算及分析 | 第56-58页 |
6.2.3 案例应用评价模型的综合分析 | 第58-59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9-61页 |
7.1 结论 | 第59页 |
7.2 展望和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