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发展史 | 第11-16页 |
1.2.1 正交异性桥钢面板的构造和连接方式 | 第11-13页 |
1.2.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在国内外桥梁中的应用 | 第13-16页 |
1.3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5 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 第20-21页 |
1.6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波形钢板加劲肋桥面板结构的提出 | 第21-22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钢桥疲劳基本理论 | 第23-31页 |
2.1 疲劳的基本概念 | 第23-26页 |
2.1.1 疲劳的定义 | 第23页 |
2.1.2 S-N曲线 | 第23-25页 |
2.1.3 疲劳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5页 |
2.1.4 疲劳评估理论 | 第25-26页 |
2.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受力体系 | 第26-28页 |
2.2.1 传统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体系 | 第26-27页 |
2.2.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波形钢板加劲肋桥面板结构体系 | 第27-28页 |
2.3 传统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不同部位疲劳裂纹及成因分析 | 第28-30页 |
2.3.1 纵肋与盖板连接处 | 第28-29页 |
2.3.2 纵肋与横肋连接处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静力特性有限元分析 | 第31-57页 |
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32-35页 |
3.1.1 波形钢板加劲肋桥面板结构整体有限元模型 | 第32-33页 |
3.1.2 传统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局部有限元模型 | 第33-34页 |
3.1.3 波形钢板加劲肋桥面板结构局部有限元模型 | 第34-35页 |
3.2 横向加载工况 | 第35-37页 |
3.2.1 两种结构疲劳易损部位 | 第35-36页 |
3.2.2 荷载横向位置 | 第36-37页 |
3.3 计算结果 | 第37-54页 |
3.3.1 应力结果 | 第37-40页 |
3.3.2 变形结果 | 第40-53页 |
3.3.3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顶板纵横向传力特性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四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对比分析 | 第57-77页 |
4.1 应力幅 | 第58-62页 |
4.2 变形情况 | 第62-75页 |
4.2.1 顶板变形幅度 | 第62-65页 |
4.2.2 纵肋变形幅度 | 第65-71页 |
4.2.3 横肋变形幅度 | 第71-7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波形钢板加劲肋桥面板参数组合设计分析 | 第77-93页 |
5.1 设计参数选取 | 第77-80页 |
5.1.1 顶板厚度 | 第77-78页 |
5.1.2 波形加劲肋尺寸 | 第78-79页 |
5.1.3 下顶板厚度 | 第79页 |
5.1.4 横肋尺寸 | 第79-80页 |
5.2 设计参数对疲劳易损点的影响 | 第80-87页 |
5.2.1 上顶板厚度变化对各个疲劳易损点的影响 | 第80-81页 |
5.2.2 波形加劲肋厚度变化对各个疲劳易损点的影响 | 第81-82页 |
5.2.3 下顶板厚度变化对各个疲劳易损点的影响 | 第82-84页 |
5.2.4 横肋尺寸变化对各个疲劳易损点的影响 | 第84-87页 |
5.3 波形钢板加劲肋桥面板的参数组合设计方案 | 第87-90页 |
5.3.1 应力幅 | 第88-89页 |
5.3.2 局部挠跨比 | 第89-90页 |
5.4 结构用钢量 | 第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作者介绍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