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 1.2.1 基于事件研究法研究并购绩效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1.2.2 基于财务分析法研究并购绩效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 1.2.3 文献综述评论 | 第17-18页 |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8-20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1.4.1 案例分析法 | 第20页 |
| 1.4.2 对比分析法 | 第20页 |
| 1.5 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 第21-27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 2.1.1 企业并购 | 第21-22页 |
| 2.1.2 企业并购绩效 | 第22-23页 |
| 2.1.3 企业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 2.2 基础理论 | 第24-26页 |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4-25页 |
| 2.2.2 企业增长理论 | 第25页 |
| 2.2.3 市场势力理论 | 第25-26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南北车并购案例介绍 | 第27-33页 |
| 3.1 并购双方企业简介 | 第27-28页 |
| 3.1.1 中国南车概况 | 第27-28页 |
| 3.1.2 中国北车概况 | 第28页 |
| 3.2 并购动机 | 第28-30页 |
| 3.2.1 开拓海外市场 | 第28-29页 |
| 3.2.2 避免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恶意竞价 | 第29-30页 |
| 3.3 并购目的 | 第30页 |
| 3.4 并购过程 | 第30-31页 |
| 3.5 并购案例的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 3.5.1 横向并购 | 第31页 |
| 3.5.2 换股吸收并购 | 第31-32页 |
| 3.5.3 同时涉及A股和H股 | 第32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4章 南北车并购的绩效评价 | 第33-47页 |
| 4.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并购绩效评价 | 第33-41页 |
| 4.1.1 定义事件 | 第33页 |
| 4.1.2 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 | 第33-39页 |
| 4.1.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39-41页 |
| 4.2 基于财务分析法的并购绩效评价 | 第41-46页 |
| 4.2.1 偿债能力分析 | 第41-43页 |
| 4.2.2 营运能力分析 | 第43页 |
| 4.2.3 盈利能力分析 | 第43-44页 |
| 4.2.4 成长能力分析 | 第44-45页 |
| 4.2.5 杜邦分析 | 第45-46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5章 并购绩效评价结果的原因分析 | 第47-52页 |
| 5.1 消除恶性竞争,扩大市场势力 | 第47-49页 |
| 5.2 优势互补,提升竞争力 | 第49-50页 |
| 5.3 统一流程,节约成本 | 第5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第52-54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 6.2 研究启示 | 第52-53页 |
| 6.2.1 打造品牌优势,提高国际化进程 | 第52-53页 |
| 6.2.2 加大研发力度,提升创新水平 | 第53页 |
| 6.3 研究不足之处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