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9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二、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文学批评的理论导向:1937-1949年的延安文学研究 | 第23-75页 |
第一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的文学研究 | 第24-32页 |
一、对文艺工作的回顾和反思 | 第25-29页 |
二、对“另类作品”的批评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与文艺批评理论导向 | 第32-37页 |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文艺方向的确认 | 第33-34页 |
二、《讲话》确立的文学创作观和批评观 | 第34-36页 |
三、《讲话》的刊印、传播与理论共识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的文学研究 | 第37-62页 |
一、赵树理小说研究和经典的确立 | 第37-40页 |
二、另类作品批评与思想、形式问题的讨论 | 第40-44页 |
三、《讲话》及文艺路线的理论研究 | 第44-51页 |
四、戏剧研究与文艺大众化讨论 | 第51-55页 |
五、文化下乡与文艺改造的理论认同 | 第55-59页 |
六、诗歌研究与民族语言形式讨论 | 第59-62页 |
第四节 建国前夜的文艺之声:“第一次文代会”的继往开来 | 第62-75页 |
一、国家意志与文艺路线的确定 | 第62-64页 |
二、群体认同与文艺发展共识的达成 | 第64-70页 |
三、延安文学学术范式的确立:以研究文集和作品选本为例 | 第70-75页 |
第二章 文艺发展与评论中的破和立:1949-1957年的延安文学研究 | 第75-105页 |
第一节 毛泽东著作的学习与文艺家思想的改造 | 第75-79页 |
一、文艺家思想改造与《讲话》研究 | 第75-77页 |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再阐释 | 第77-79页 |
第二节 文学史著作的学术体认 | 第79-83页 |
一、“延安文艺”的文学史命名 | 第79-80页 |
二、对象甄选逻辑与历史叙述变迁 | 第80-82页 |
三、文学史阐释的个性差异 | 第82-83页 |
第三节 主要时评的新经典阐述 | 第83-97页 |
一、丁玲与周立波及其作品的研究 | 第84-89页 |
二、袁静、孔厥与《新儿女英雄传》 | 第89-90页 |
三、《王贵与李香香》和《白毛女》 | 第90-92页 |
四、赵树理与人民的文学 | 第92-97页 |
第四节 另类批判与旧象革除 | 第97-105页 |
一、另类作品批判与工农兵文学批评标准 | 第98-100页 |
二、新歌剧与旧文艺改造问题 | 第100-105页 |
第三章 无产阶级文艺特征的强化:1957-1966年的延安文学研究 | 第105-145页 |
第一节 围绕《讲话》研究看理论争鸣 | 第105-112页 |
一、现实主义、文学与政治关系之争议 | 第106-109页 |
二、新文艺的群众路线问题 | 第109-110页 |
三、重温《讲话》与思想规训 | 第110-112页 |
第二节 集体写作与成果简编 | 第112-122页 |
一、“文学史”的形状与作者 | 第112-116页 |
二、集体声音中的“延安文艺”诸题 | 第116-120页 |
三、文学史的学术考量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再批判”活动:质疑作家与取证作品 | 第122-137页 |
一、丁玲:“爱羽毛的人”及其“名作”的浮沉 | 第122-130页 |
二、萧军:“才子加流氓”及其思想的批判 | 第130-135页 |
三、艾青:1958年再批判中的反转 | 第135-136页 |
四、《再批判》专辑 | 第136-137页 |
第四节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经典阐释 | 第137-145页 |
一、赵树理研究的推进 | 第137-140页 |
二、围绕农村题材和群众路线的小说、诗歌研究 | 第140-143页 |
三、革命浪漫主义与《白毛女》的修订与研究 | 第143-145页 |
第四章 文学研究的停滞与反思:1966-1977年的延安文学研究 | 第145-163页 |
第一节 纲领的置换:从《讲话》到《纪要》 | 第146-148页 |
一、《纪要》的文艺政治斗争论调 | 第146-147页 |
二、对《讲话》的新的解读 | 第147-148页 |
第二节 《讲话》文艺观的政治曲解与推演 | 第148-152页 |
一、《讲话》的工具化与文艺批“旧”风潮 | 第148-149页 |
二、文艺标准的片面化与创作的样板化 | 第149-150页 |
三、“普及与提高”的曲解及文艺的业余化导向 | 第150-151页 |
四、群众路线的推演与集体创作模式 | 第151-152页 |
第三节 对延安作家文艺思想的批判:以周扬和赵树理为例 | 第152-157页 |
一、对周扬及其作品的批判 | 第152-153页 |
二、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批判 | 第153-157页 |
第四节 旧题新论:延安文学研究的历史与当代取向 | 第157-163页 |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源流观与评判标准观的传承与再释 | 第157-159页 |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升华 | 第159-163页 |
结语 | 第163-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9页 |
致谢 | 第179-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