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概念界说与选题缘起 | 第11-13页 |
二、基本宗旨与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三、研究架构与基本观点陈述 | 第15-19页 |
第一编 宋元话本小说中的巫鬼与暴力—“道德失序状态”下的补充与应对 | 第19-67页 |
第一章 宋元话本小说的勘定与最初存在样态 | 第20-27页 |
第一节 宋话本的断代与确认问题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宋话本的发生过程与最初存在样态 | 第22-27页 |
第二章 嗜鬼风尚与文人意识、庶民趣味之间的交互影响 | 第27-34页 |
第一节 文人阶层对民间传闻、庶民趣味的接受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庶民趣味以及文人意识对庶民趣味的改造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从“异世界”到“人世间”:巫鬼信仰下的情欲故事 | 第34-51页 |
第一节 从“女怪”到“女鬼”:巫鬼信仰与渐趋迫近的性恐惧感 | 第35-38页 |
第二节 性恐惧感的生成:阴阳相克的性别阐释理论 | 第38-43页 |
第三节 除怪模式与情欲危机的“消除” | 第43-46页 |
第四节 “淫妇”——“替罪羊”在人世间的延续 | 第46-51页 |
第四章 淫妇虐杀行为的社会政治学分析 | 第51-67页 |
第一节 与大家族文化的割裂:权威与秩序的缺失 | 第52-56页 |
第二节 “监视的网”与非道德性的“耻感”维系 | 第56-62页 |
第三节 未完成的“任务”:情欲的自发状态与道德制约的匮乏 | 第62-67页 |
第二编 “三言”中的“风流艳遇”与“中式爱情”——“调和性思维”下的性、情、理 | 第67-161页 |
第一章 “德”与“情”的凸显——“三言”对源故事的改造 | 第67-85页 |
第一节 “三言”对源故事题目的改动 | 第68-72页 |
第二节 议论性入话与道德教化功能的提升 | 第72-74页 |
第三节 “三言”对源故事情节的改动 | 第74-85页 |
第二章 “艳遇”以及对性爱美学的发现与表现 | 第85-106页 |
第一节 “媚态”、女性美与“爱与美”的主题 | 第87-91页 |
第二节 “风流”、男性美与男性气质的文人化 | 第91-100页 |
第三节 妓院艳遇与艳遇的世俗化 | 第100-106页 |
第三章 “尚情”与男性气质的若干变化 | 第106-137页 |
第一节 艳遇与男性气质的分化 | 第106-115页 |
第二节 男性气质的新趋向 | 第115-123页 |
第三节 新趋向的成因探析 | 第123-137页 |
第四章 “私情”中的“情”与“理” | 第137-161页 |
第一节 对“情”以及情之“私”的肯定 | 第138-142页 |
第二节 “中式爱情”与情、理冲突的化解 | 第142-146页 |
第三节 “情教”与“理教” | 第146-152页 |
第四节 殉情与可疑的“大团圆” | 第152-161页 |
第三编 崇祯朝话本小说中的市井气、豪侠气与极端化道德 ——“双重价值观”下的形象变迁与气质流动 | 第161-251页 |
第一章 自我表达与话本小说的文人化倾向 | 第162-168页 |
第一节 议论性文字的激增 | 第162-165页 |
第二节 故事性的严重削弱 | 第165-168页 |
第二章 “崇信义”与“唯智慧”:“二拍”时代语境下的市井价值观与末世生存哲学 | 第168-198页 |
第一节 “二拍”的娱乐态度与道德感的缺失 | 第168-171页 |
第二节 “义”——富于经济色彩的市民道德 | 第171-173页 |
第三节 明末社会风气与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 | 第173-177页 |
第四节 恶劣的社会环境对世道人心的严重败坏 | 第177-180页 |
第五节 “唯尚智慧,无关道德”的末世生存哲学 | 第180-198页 |
第三章 市井价值观影响下的文人形象书写 | 第198-215页 |
第一节 享乐派文人——市井气的“逆袭” | 第198-202页 |
第二节 “治生”与文人道德操守的下滑 | 第202-206页 |
第三节 士人的生存状态及对市井生存哲学的接受 | 第206-211页 |
第四节 士人的流氓气及其对两性关系处理方式的影响 | 第211-215页 |
第四章 豪侠型文人及其产生的时代语境——以“二拍”之后的崇祯朝话本小说为考察对象 | 第215-228页 |
第一节 现实与战乱——题材取向上的转变 | 第215-218页 |
第二节 “新晋”的“言论场”:实务与谈兵 | 第218-222页 |
第三节 武人气、豪侠气——对男性气质的重塑 | 第222-228页 |
第五章 极端道德化女性及其产生的时代语境——以“二拍”之后的崇祯朝话本小说为考察对象 | 第228-242页 |
第一节 尚烈与嗜虐——病态社会心理与道德实践的极端化 | 第228-232页 |
第二节 命、节难两全——贞节观的极端化与政治化 | 第232-240页 |
第三节 弃情全理与极端道德化女性 | 第240-242页 |
第六章 性别气质的流动:“女强男弱”与“男性特质”的分移 | 第242-251页 |
余论 衰退与异动——作结于“强弩之末”的清初话本小说 | 第251-257页 |
参考文献 | 第257-261页 |
附录 | 第261-279页 |
致谢 | 第279-2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281-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