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唐皇城墙含光门城墙土遗址概况 | 第11-27页 |
1.1 遗址环境特征 | 第11-19页 |
1.1.1 地理位置 | 第11-13页 |
1.1.2 遗址建筑分布特点 | 第13-16页 |
1.1.3 遗址保护的历史沿革 | 第16-18页 |
1.1.4 遗址环境气候特征 | 第18-19页 |
1.2 遗址的价值评估 | 第19-21页 |
1.2.1 丝绸之路的明珠 | 第19-20页 |
1.2.2 唐代城址的代表性建筑 | 第20-21页 |
1.3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1.4 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和依据 | 第22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案设计思路 | 第22-27页 |
第2章 虫害治理研究 | 第27-53页 |
2.1 虫害调查与勘察 | 第27-30页 |
2.2 土壤螨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 第30-37页 |
2.2.1 蜱螨的生物学特征 | 第31页 |
2.2.2 螨虫的外部形态 | 第31-32页 |
2.2.3 革螨 | 第32-35页 |
2.2.4 粉螨 | 第35-36页 |
2.2.5 甲螨 | 第36-37页 |
2.3 土壤鞘翅目昆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 第37-38页 |
2.4 土壤害虫的分离与鉴定 | 第38-46页 |
2.4.1 螨虫的采集、分离与鉴定 | 第38-44页 |
2.4.2 鞘翅目昆虫的分离与鉴定 | 第44-46页 |
2.5 土壤虫害大量孳生的原因 | 第46页 |
2.6 土壤害虫腐蚀遗址土壤的机理 | 第46-47页 |
2.7 土壤虫害的防治措施研究 | 第47-53页 |
2.7.1 杀虫剂的选用原则 | 第48-49页 |
2.7.2 防治虫害药剂的筛选 | 第49-52页 |
2.7.3 防治虫害药剂工艺的优化 | 第52-53页 |
第3章 表面风化治理研究 | 第53-107页 |
3.1 含光门土遗址风化病害调研与勘察 | 第54-56页 |
3.2 唐皇城墙含光门土遗址盐分病害分析 | 第56-63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56-57页 |
3.2.2 土样的采集与处理 | 第57页 |
3.2.3 测试方法 | 第57-58页 |
3.2.4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3.2.5 结论 | 第63页 |
3.3 含光门土遗址风化的原因 | 第63-67页 |
3.3.1 内因 | 第63-66页 |
3.3.2 外因 | 第66-67页 |
3.4 盐分在遗址土壤中分布及运移规律的探索 | 第67-74页 |
3.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67页 |
3.4.2 取样位置和方法 | 第67-68页 |
3.4.3 实验方法过程 | 第68-69页 |
3.4.4 结果与讨论 | 第69-74页 |
3.4.5 结论 | 第74页 |
3.5 CB加固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双重沉淀法整体加固土遗址 | 第74-103页 |
3.5.1 土遗址保护对加固材料的要求 | 第76-77页 |
3.5.2 CB材料研制原理 | 第77-79页 |
3.5.3 加固前后性能变化的数据比较 | 第79-102页 |
3.5.4 CB材料的适应性试验 | 第102-103页 |
3.6 含光门土遗址的加固试验 | 第103-104页 |
3.7 CB材料对盐害的治理作用 | 第104-107页 |
第4章 夯土层的松动剥落病害研究 | 第107-119页 |
4.1 夯土层松动剥落病害的调查与勘察研究 | 第107-108页 |
4.2 松动剥落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 第108-109页 |
4.3 松动剥落土块的回位修复研究 | 第109-116页 |
4.3.1 土遗址粘结剂应具有的特性 | 第109-110页 |
4.3.2 粘结剂的筛选 | 第110-112页 |
4.3.3 胶粘剂浓度的选择 | 第112-116页 |
4.4 松动剥落土块的试修复—回位修复直观效果对比 | 第116-119页 |
第5章 菌藻病害治理研究 | 第119-131页 |
5.1 菌藻的调研与勘察 | 第119-122页 |
5.2 菌藻的培养、分离与鉴定 | 第122-125页 |
5.3 菌藻产生的成因分析 | 第125-126页 |
5.3.1 温度 | 第125页 |
5.3.2 湿度 | 第125-126页 |
5.3.3 地下水和微生物群落 | 第126页 |
5.4 菌藻腐蚀土遗址的机理 | 第126-127页 |
5.5 菌藻的防治措施研究 | 第127-128页 |
5.5.1 菌藻防治材料的筛选 | 第127-128页 |
5.5.2 菌藻防治的工艺优化 | 第128页 |
5.6 菌藻防治的试验效果 | 第128-131页 |
第6章 裂隙病害治理研究 | 第131-187页 |
6.1 裂隙勘察 | 第131-135页 |
6.2 裂隙病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 第135-136页 |
6.3 小裂隙的灌浆技术 | 第136-138页 |
6.3.1 小裂隙灌浆材料及灌浆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6-137页 |
6.3.2 灌浆材料的要求 | 第137-138页 |
6.3.3 灌浆材料及灌浆工艺 | 第138页 |
6.3.4 灌浆在含光门遗址的试验效果 | 第138页 |
6.4 大裂隙的锚固工程研究 | 第138-187页 |
6.4.1 唐含光门土遗址较大裂隙及有坍塌趋势的土遗址勘察 | 第139-142页 |
6.4.2 含光门土体物理及力学性能测试 | 第142-144页 |
6.4.3 锚杆设计和制作 | 第144-169页 |
6.4.4 锚杆的室内试验 | 第169-177页 |
6.4.5 锚杆的实地试验 | 第177-184页 |
6.4.6 含光门门道遗址隔墙拟采用的锚固工艺 | 第184-187页 |
第7章 砖石加固研究 | 第187-193页 |
7.1 砖石的分布及风化状况 | 第187-188页 |
7.2 砖石病害的调查与勘察 | 第188-190页 |
7.3 砖石的保护所用材料及浓度 | 第190-193页 |
总结 | 第193-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09页 |
附件: 《唐含光门土遗址抢救性治理方案》评审意见 | 第209-211页 |
致谢 | 第211-2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13-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