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7页 |
一、西周王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0-22页 |
(一) 中国古代对西周王都的关注 | 第10页 |
(二) 近代以来国内关于西周王都研究的进展 | 第10-22页 |
二、西周都城制度研究的意义 | 第22-24页 |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7页 |
第一章 周族早期都邑 | 第27-42页 |
一、都邑的概念 | 第27-30页 |
二、西周的“三都” | 第30-31页 |
三、对先周时期都邑的考察 | 第31-42页 |
(一) 邰[漦、骀] | 第32-36页 |
(二) 豳[邠、彬] | 第36-39页 |
(三) 程[郢、毕] | 第39-42页 |
第二章 周原遗址与周邑 | 第42-74页 |
一、文献记载中的“周邑” | 第42-43页 |
二、“周邑”的地望 | 第43-49页 |
三、周原的得名 | 第49-53页 |
四、西周时期的“周” | 第53-58页 |
五、周公庙遗址与周公采邑 | 第58-63页 |
六、周邑的宫室宗庙 | 第63-70页 |
七、周邑的手工业作坊 | 第70-74页 |
第三章 丰镐遗址与宗周 | 第74-98页 |
一、丰镐的地望 | 第74-82页 |
(一) 丰京的地望 | 第74-79页 |
(二) 镐京的地望 | 第79-82页 |
二、宗周的由来 | 第82-86页 |
三、金文中的“(?)京” | 第86-92页 |
四、丰镐的宫室 | 第92-96页 |
(一) 丰邑的宫室宗庙 | 第93-96页 |
(二) 镐京的宫室 | 第96页 |
五、丰镐遗址的手工业作坊 | 第96-98页 |
第四章 洛邑遗址与成周 | 第98-114页 |
一、洛邑的地望 | 第98-102页 |
二、“新邑”与“成周” | 第102-107页 |
三、金文中的“王”与王城 | 第107-109页 |
四、洛邑的建制 | 第109-111页 |
五、洛邑的宫室、宗庙 | 第111-112页 |
六、洛邑的手工业作坊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西周王都建都要素探析 | 第114-139页 |
一、西周建都的自然地理因素 | 第115-119页 |
(一) 周原 | 第115-116页 |
(二) 丰镐 | 第116-118页 |
(三) 洛邑 | 第118-119页 |
二、西周建都的社会因素 | 第119-135页 |
(一) 政治因素 | 第119-124页 |
(二) 经济因素 | 第124-129页 |
(三) 军事原因 | 第129-135页 |
三、西周王都变迁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 第135-139页 |
第六章 西周三都的功能考察 | 第139-162页 |
一、“圣都”——岐周 | 第140-150页 |
二、政令所出——宗周 | 第150-154页 |
三、战略性的都城——成周 | 第154-162页 |
第七章 对于西周“三都制”的考察 | 第162-175页 |
一、关于西周都城制度的已有观点 | 第162-163页 |
二、西周三都并立局面的形成 | 第163-170页 |
(一) “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 第163-165页 |
(二) “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 第165-168页 |
(三) “赫赫宗周” | 第168-170页 |
三、西周三都体现的择都思想 | 第170-172页 |
四、西周三都制与古代都城制度的演变 | 第172-175页 |
结语 | 第175-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9页 |
一、考古报告与简报 | 第178-180页 |
二、著录与专著 | 第180-182页 |
三、研究论文 | 第182-189页 |
附表 | 第189-202页 |
附表一、西周铜器铭文中关于“(王)在'周'”的记载 | 第189-193页 |
附表二、西周铜器铭文中关于“宗周”的记载 | 第193-195页 |
附表三、西周铜器铭文中关于“(?)京”的记载 | 第195-197页 |
附表四、西周铜器中关于“成周”的记载 | 第197-202页 |
致谢 | 第202-2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