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 灰霉病的简介 | 第12页 |
2 葡萄孢属真菌及相关类群 | 第12-13页 |
3 线粒体 | 第13-15页 |
4 对葡萄孢属及相关类群分类的意义及现状 | 第15-18页 |
4.1 传统的分类方法 | 第15-16页 |
4.2 分子生物学分类 | 第16-18页 |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菌株的搜集、鉴定及保存 | 第19-32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9-21页 |
1.1 所用菌株 | 第19页 |
1.2 培养基 | 第19-21页 |
1.3 设备仪器 | 第2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1-26页 |
2.1 菌株的活化 | 第21-22页 |
2.2 培养形态观察 | 第22页 |
2.3 菌丝的培养与收集 | 第22页 |
2.4 菌丝DNA的提取 | 第22页 |
2.5 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22-23页 |
2.6 序列的扩增 | 第23-24页 |
2.7 PCR产物的凝胶回收纯化 | 第24页 |
2.8 纯化后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 第24-25页 |
2.9 目标载体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5页 |
2.10 重组质粒的检测 | 第25-26页 |
2.11 片段的分析 | 第26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26-31页 |
3.1 菌株的保存 | 第26-27页 |
3.2 培养形态观察 | 第27页 |
3.3 确定菌株的所属种类及其G3PDH序列和ITS序列 | 第27-31页 |
4 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COI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2-42页 |
1 材料 | 第32页 |
1.1 所用菌株 | 第32页 |
1.2 培养基及试剂 | 第3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2-37页 |
2.1 菌丝的培养 | 第32页 |
2.2 菌丝R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2.3 RT-PCR(逆转录) | 第33页 |
2.4 使用3'RACE的方法扩增cDNA的3'末端 | 第33-34页 |
2.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4-35页 |
2.6 PCR反应 | 第35页 |
2.7 特异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 | 第35-37页 |
2.8 序列分析 | 第37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37-41页 |
3.1 引物设计 | 第37页 |
3.2 COI基因所有外显子片段的扩增 | 第37-38页 |
3.3 COI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序列分析 | 第38-41页 |
4 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COI基因的全序列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2-5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1.1 所用菌株 | 第42页 |
1.2 设备仪器 | 第4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2-45页 |
2.1 菌丝的培养 | 第42页 |
2.2 菌丝D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2.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3页 |
2.4 PCR反应 | 第43-44页 |
2.5 特异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 | 第44-45页 |
2.6 序列分析 | 第45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45-54页 |
3.1 引物设计 | 第45-48页 |
3.2 COI基因全序列的扩增 | 第48-49页 |
3.3 COI基因的全序列分析 | 第49-54页 |
4 讨论 | 第54-57页 |
第五章 COI基因在灰霉病菌鉴定中的应用初探 | 第57-6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1.1 所用菌株 | 第57页 |
1.2 培养基及试剂 | 第5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7-59页 |
2.1 菌丝的培养 | 第57页 |
2.2 菌丝DNA的提取 | 第57-58页 |
2.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58页 |
2.4 PCR反应 | 第58-59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59-62页 |
3.1 区分葡萄孢属和Streptobotrys与其它核盘菌科真菌 | 第59-60页 |
3.2 区分B.cinerea与B.pseudocinerea | 第60-61页 |
3.3 区分B.fabae与B.fabiopsis | 第61-62页 |
4 讨论 | 第62-63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