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概述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目的第12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页
        1.2.2 现实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19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9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第19-20页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页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9-20页
    1.5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之处第20-21页
        1.5.1 研究的难点第20页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2章 “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述第21-27页
    2.1 “互联网+”的基本内涵第21-22页
        2.1.1 “互联网+”的概念第21页
        2.1.2 “互联网+”的主要特征第21-22页
    2.2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第22-24页
        2.2.1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第22-23页
        2.2.2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特征第23页
        2.2.3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第23-24页
    2.3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第24-26页
        2.3.1 是顺应网络时代教学改革的时代需求第24页
        2.3.2 是增强思政课教师网络教学意识的前提条件第24-25页
        2.3.3 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第25页
        2.3.4 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的内生动力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要求和新问题第27-35页
    3.1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调查分析第27-30页
        3.1.1 调查问卷的制作第27-28页
        3.1.2 调查结果分析第28-30页
    3.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要求第30-32页
        3.2.1 响应“互联网+”的时代倡议第30-31页
        3.2.2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第31页
        3.2.3 消减互联网的负面影响第31-32页
    3.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既存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第32-34页
        3.3.1 教学主体网络“教”“学”能力欠缺第32-33页
        3.3.2 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第33页
        3.3.3 教学方式相对简单第33页
        3.3.4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第33-34页
        3.3.5 教学环境日益复杂第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措施第35-46页
    4.1 提高教学主体的网络“教”“学”能力第35-37页
        4.1.1 增强网络传播意识第35页
        4.1.2 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知识第35-36页
        4.1.3 提高网络应用技术能力第36页
        4.1.4 加快网络知识的更新速度第36-37页
    4.2 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第37-38页
        4.2.1 构建动态化思政课网络教育资源库第37-38页
        4.2.2 加大网络道德修养的教学内容第38页
    4.3 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第38-40页
        4.3.1 利用MOOC实现思政课教学第38-39页
        4.3.2 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功效第39页
        4.3.3 运用O2O教学模式第39-40页
    4.4 改进思政课考核方式第40-41页
        4.4.1 坚持线上线下全方位考核原则第40页
        4.4.2 应用互联网创建多元评价体系第40-41页
    4.5 净化思政课教学环境第41-42页
        4.5.1 加大社会的监管力度第41页
        4.5.2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第41-42页
        4.5.3 调动家庭教育的引导意识第42页
    4.6 借鉴国外相关课程教学经验第42-45页
        4.6.1 欧美部分国家高校相关课程的经验借鉴第42-44页
        4.6.2 亚洲主要国家高校相关课程的经验借鉴第44页
        4.6.3 国外相关经验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借鉴第44-45页
    4.7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附录第51-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路径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律规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