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概述 | 第11-14页 |
1.1.1 定义和来源 | 第11-12页 |
1.1.2 危害和相关控制标准 | 第12页 |
1.1.3 控制技术 | 第12-14页 |
1.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NTP) | 第14-20页 |
1.2.1 低温等离子体概述 | 第14页 |
1.2.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VOCs的反应机理 | 第14-15页 |
1.2.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VOCs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3 等离子体结合催化剂处理VOCs的研究 | 第20-22页 |
1.3.1 等离子体结合催化剂处理VOCs的作用机理 | 第20-22页 |
1.3.2 等离子体结合催化剂处理VOCs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2-24页 |
2 实验系统与测量方法 | 第24-30页 |
2.1 实验系统 | 第24-26页 |
2.1.1 实验流程 | 第24页 |
2.1.2 等离子体反应器 | 第24-26页 |
2.1.3 配气系统 | 第26页 |
2.1.4 供电电源 | 第26页 |
2.1.5 实验测量系统 | 第26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 第26-27页 |
2.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27页 |
2.3 实验参数的测定方法 | 第27-30页 |
2.3.1 脉冲功率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2 甲苯的降解效率的测定 | 第28页 |
2.3.3 甲苯的能量效率的计算 | 第28-29页 |
2.3.4 二氧化碳选择性的测定 | 第29页 |
2.3.5 臭氧浓度的测定 | 第29-30页 |
3 滑动型沿面放电的光电特性与降解甲苯性能研究 | 第30-40页 |
3.1 滑动型沿面放电与传统型沿面放电电学特性的对比 | 第30-32页 |
3.2 滑动型沿面放电与传统型沿面放电光学特性的对比 | 第32-34页 |
3.2.1 放电图像的对比 | 第32-33页 |
3.2.2 发射光谱的对比 | 第33-34页 |
3.3 滑动型沿面放电与传统型沿面放电降解甲苯性能的对比 | 第34-39页 |
3.3.1 甲苯的降解效果及能量效率的对比 | 第35-36页 |
3.3.2 甲苯的气相降解产物及矿化效率的对比 | 第36-37页 |
3.3.3 放电副产物O_3和NO_2的对比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滑动型沿面放电实验体系的参数研究 | 第40-56页 |
4.1 电气参数的优化 | 第40-47页 |
4.1.1 脉冲电源极性的影响 | 第40-43页 |
4.1.2 脉冲电源成形电容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3 纳秒脉冲电压和负直流电压的影响 | 第44-47页 |
4.2 结构参数的优化 | 第47-51页 |
4.2.1 电极间距的影响 | 第47-50页 |
4.2.2 电极长度的影响 | 第50页 |
4.2.3 介质材料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甲苯初始浓度和流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1 甲苯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2 甲苯流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多电极并联对甲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等离子体结合Co-Ce/γ-Al_2O_3催化剂降解甲苯的研究 | 第56-69页 |
5.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7-62页 |
5.1.1 氮气吸附表征 | 第57页 |
5.1.2 XRD的表征 | 第57-59页 |
5.1.3 XPS的表征 | 第59-61页 |
5.1.4 H_2-TPR的表征 | 第61-62页 |
5.2 滑动型沿面放电结合Co-Ce/γ-Al_2O_3催化剂降解含甲苯气体 | 第62-66页 |
5.2.1 Co_xCe_y/γ-Al_2O_3催化剂组分分配比的影响 | 第62-65页 |
5.2.2 催化剂空速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 滑动型沿面放电结合Co-Ce/γ-Al_2O_3催化降解含甲苯产物的红外分析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