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积极共情 | 第11-16页 |
1.1.1 共情的定义与分类 | 第11-12页 |
1.1.2 积极共情的定义 | 第12-13页 |
1.1.3 积极共情与消极共情的关系 | 第13-14页 |
1.1.4 积极共情的测量 | 第14-15页 |
1.1.5 积极共情的操纵 | 第15-16页 |
1.2 助人行为 | 第16-20页 |
1.2.1 助人行为的界定 | 第16页 |
1.2.2 助人行为的测量 | 第16-17页 |
1.2.3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2.4 助人行为的理论 | 第19-20页 |
1.3 积极共情与助人行为关系的有关研究 | 第20-22页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22-26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2.2.2 现实意义 | 第24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2.4 研究设计 | 第25-26页 |
3 积极共情诱发材料的有效性评定研究 | 第26-2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3.2.1 被试 | 第26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6页 |
3.2.3 研究程序 | 第26-27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27-28页 |
3.5 研究结论 | 第28-29页 |
4 积极共情对大学生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29-4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4.3.1 被试 | 第29页 |
4.3.2 研究工具 | 第29-32页 |
4.3.3 研究设计及程序 | 第32-33页 |
4.4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4.5 研究结果 | 第33-41页 |
4.5.1 积极共情操作的有效性检验 | 第33页 |
4.5.2 积极共情与对共情对象的主观助人行为关系 | 第33-34页 |
4.5.3 积极共情与对共情对象的客观助人行为关系 | 第34页 |
4.5.4 积极共情、积极情绪变化、喜欢度、助人行为的关系 | 第34-35页 |
4.5.5 积极情绪变化在积极共情与对共情对象的助人行为关系中的作用分析. | 第35-36页 |
4.5.6 喜欢度在积极共情与对共情对象的助人行为关系中的作用分析 | 第36-37页 |
4.5.7 积极共情与对第三人的助人行为关系 | 第37页 |
4.5.8 积极共情、对共情对象的助人行为、对第三人的助人行为关系分析 | 第37-38页 |
4.5.9 积极共情与大学生助人行为关系的总路径模型分析 | 第38-41页 |
5 讨论 | 第41-46页 |
5.1 积极共情与对共情对象的助人行为关系 | 第41-43页 |
5.2 积极共情与对第三人的助人行为关系 | 第43-44页 |
5.3 创新之处 | 第44页 |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4-46页 |
6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附录 | 第54-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