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积极共情的作用:帮助共情对象抑或帮助更多的人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2页
    1.1 积极共情第11-16页
        1.1.1 共情的定义与分类第11-12页
        1.1.2 积极共情的定义第12-13页
        1.1.3 积极共情与消极共情的关系第13-14页
        1.1.4 积极共情的测量第14-15页
        1.1.5 积极共情的操纵第15-16页
    1.2 助人行为第16-20页
        1.2.1 助人行为的界定第16页
        1.2.2 助人行为的测量第16-17页
        1.2.3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第17-19页
        1.2.4 助人行为的理论第19-20页
    1.3 积极共情与助人行为关系的有关研究第20-22页
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第22-26页
    2.1 问题提出第22-23页
    2.2 研究意义第23-24页
        2.2.1 理论意义第23-24页
        2.2.2 现实意义第24页
    2.3 研究假设第24-25页
    2.4 研究设计第25-26页
3 积极共情诱发材料的有效性评定研究第26-29页
    3.1 研究目的第26页
    3.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3.2.1 被试第26页
        3.2.2 研究工具第26页
        3.2.3 研究程序第26-27页
    3.3 数据处理第27页
    3.4 研究结果第27-28页
    3.5 研究结论第28-29页
4 积极共情对大学生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第29-41页
    4.1 研究目的第29页
    4.2 研究假设第29页
    4.3 研究方法第29-33页
        4.3.1 被试第29页
        4.3.2 研究工具第29-32页
        4.3.3 研究设计及程序第32-33页
    4.4 数据处理第33页
    4.5 研究结果第33-41页
        4.5.1 积极共情操作的有效性检验第33页
        4.5.2 积极共情与对共情对象的主观助人行为关系第33-34页
        4.5.3 积极共情与对共情对象的客观助人行为关系第34页
        4.5.4 积极共情、积极情绪变化、喜欢度、助人行为的关系第34-35页
        4.5.5 积极情绪变化在积极共情与对共情对象的助人行为关系中的作用分析.第35-36页
        4.5.6 喜欢度在积极共情与对共情对象的助人行为关系中的作用分析第36-37页
        4.5.7 积极共情与对第三人的助人行为关系第37页
        4.5.8 积极共情、对共情对象的助人行为、对第三人的助人行为关系分析第37-38页
        4.5.9 积极共情与大学生助人行为关系的总路径模型分析第38-41页
5 讨论第41-46页
    5.1 积极共情与对共情对象的助人行为关系第41-43页
    5.2 积极共情与对第三人的助人行为关系第43-44页
    5.3 创新之处第44页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4-46页
6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4页
附录第54-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我损耗信念对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
下一篇:不同动机强度的趋—避情绪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