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CeO2-ZrO2纸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碳烟催化燃烧活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4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柴油车主要污染物和PM控制技术第11-15页
        1.2.1 柴油车尾气细颗粒物(PM)第11-13页
        1.2.2 柴油车尾气颗粒控制技术第13-15页
    1.3 碳烟(soot)燃烧催化剂第15-20页
        1.3.1 贵金属催化剂第15-16页
        1.3.2 钙钛矿和尖晶石类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第16-17页
        1.3.3 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第17页
        1.3.4 铈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第17-20页
    1.4 纸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1.5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第22-23页
    1.6 论文创新点第23-24页
第二章 CuO@CeO_2-ZrO_2纸型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及其碳烟催化燃烧活性第24-52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实验过程第24-32页
        2.2.1 原料第24-25页
        2.2.2 样品制备第25-28页
            2.2.2.1 CuO@CeO_2-ZrO_2纤维的制备第25-26页
            2.2.2.2 CuO@CeO_2-ZrO_2纸型催化剂的制备第26-28页
        2.2.3 CuO@CeO_2-ZrO_2纸型催化剂的成型配方设计第28-29页
        2.2.4 表征方法第29-32页
            2.2.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29-30页
            2.2.4.2 N_2物理吸附(BET)第30页
            2.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X)第30页
            2.2.4.4 催化性能评价第30-3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2-51页
        2.3.1 纸张的物理参数分析第32-36页
        2.3.2 纸张的组织结构分析第36-44页
        2.3.3 碳烟催化性能评价第44-51页
            2.3.3.1 催化活性第44-50页
            2.3.3.2 热稳定性第50-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负载CeO_2-ZrO_2纸型催化剂的碳烟催化燃烧活性第52-65页
    3.1 引言第52页
    3.2 实验过程第52-56页
        3.2.1 原料第52-53页
        3.2.2 样品制备第53-55页
        3.2.3 表征方法第55-56页
            3.2.3.1 热分析(TG-DSC)第55页
            3.2.3.2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55-56页
            3.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X)第56页
            3.2.3.4 催化活性评价第5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6-64页
        3.3.1 活性组分盐的分解温度第56页
        3.3.2 纸型催化剂的组织结构分析第56-59页
        3.3.3 碳烟催化活性第59-64页
            3.3.3.1 CZ-8MOx纸型催化剂的碳烟催化燃烧活性第59-62页
            3.3.3.2 CZ-mCuO纸型催化剂的碳烟催化燃烧活性第62-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K负载CeO_2-ZrO_2纸型催化剂的碳烟催化燃烧活性第65-72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实验过程第65-67页
        4.2.1 样品制备第65-66页
        4.2.2 表征方法第66-67页
            4.2.2.1 热分析(TG-DSC)第66页
            4.2.2.2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66-67页
            4.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X)第67页
            4.2.2.4 碳烟催化活性评价第6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7-71页
        4.3.1 KNO_3负载纤维纸的热分析第67-68页
        4.3.2 纸型催化剂的组织结构分析第68-69页
        4.3.3 碳烟催化活性第69-71页
            4.3.3.1 soot-TPO测试第69-70页
            4.3.3.2 TG-DSC分析第70-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5.1 结论第72-73页
    5.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致谢第80-8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罗丹明类衍生物Cu(Ⅰ)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
下一篇:金属及其非金属掺杂Bi12TiO20的理论研究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