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荧光探针 | 第13-19页 |
1.1.1 荧光素类荧光探针 | 第14-15页 |
1.1.2 荧光素荧光探针的合成研究 | 第15-18页 |
1.1.3 罗丹明类荧光探针 | 第18页 |
1.1.4 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合成研究 | 第18-19页 |
1.2 Cu离子荧光探针的简介 | 第19-26页 |
1.2.1 Cu(I)荧光探针的作用机理 | 第19-21页 |
1.2.2 Cu(I)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8-31页 |
2.1 合成实验涉及仪器 | 第28页 |
2.2 合成实验涉及药品 | 第28-29页 |
2.3 荧光光谱测试实验涉及的药品 | 第29-30页 |
2.4 荧光光谱测试实验涉及仪器 | 第30页 |
2.5 荧光光谱测试条件 | 第30-31页 |
第3章 罗丹明类衍生物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研究 | 第31-46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罗丹明类荧光探针分子FluTPA的合成路线设计的意义 | 第32页 |
3.3 罗丹明类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 | 第32-44页 |
3.3.1 芳香醛与间苯二酚一步缩合得到罗丹明类衍生物 | 第32-38页 |
3.3.2 多步合成罗丹明类衍生物 | 第38-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新型罗丹明类衍生物Cu(I)分子探针的研究 | 第46-56页 |
4.1 前言 | 第46页 |
4.2 新型罗丹明类衍生物Cu(I)荧光探针的性能测试 | 第46-54页 |
4.2.1 实验设计 | 第46页 |
4.2.2 离子储备液的配制 | 第46-47页 |
4.2.3 Cu(I)与两种不同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络合后的荧光强度变化 | 第47-48页 |
4.2.4 pH对FluTPA探针分子稳定性的测试 | 第48页 |
4.2.5 FluTPA探针分子与Cu(I)络合时间的稳定性测试 | 第48-49页 |
4.2.6 FluTPA探针分子的离子选择性 | 第49-50页 |
4.2.7 FluTPA探针分子与Cu(I)络合的Job’splot实验 | 第50-51页 |
4.2.8 FluTPA探针分子对Cu(I)荧光滴定 | 第51页 |
4.2.9 探针分子的结合常数K_a | 第51-53页 |
4.2.10 探针分子的检出限 | 第53-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附件 | 第6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