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互联空气悬架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半主动空气悬架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多智能体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 第15-16页 |
1.3.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横向互联空气悬架整车模型的建立与试验 | 第19-38页 |
2.1 横向互联空气悬架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9-21页 |
2.1.1 横向互联空气悬架结构 | 第19页 |
2.1.2 横向互联空气悬架工作原理 | 第19-21页 |
2.2 横向互联空气弹簧数学模型建立 | 第21-24页 |
2.2.1 空气弹簧数学模型 | 第21-22页 |
2.2.2 互联管路数学模型 | 第22-24页 |
2.3 横向互联空气悬架7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24-26页 |
2.4 四轮随机路面输入模型 | 第26-32页 |
2.4.1 前左轮路面激励模型 | 第26-30页 |
2.4.2 前右轮路面激励模型 | 第30-32页 |
2.4.3 后两轮路面激励模型 | 第32页 |
2.5 横向互联空气悬架整车台架试验 | 第32-37页 |
2.5.1 试验系统介绍 | 第32-35页 |
2.5.2 横向互联空气悬架特性试验 | 第35-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横向互联空气悬架控制系统设计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38-56页 |
3.1 汽车控制系统架构分类 | 第38-41页 |
3.1.1 集中式控制架构 | 第38-39页 |
3.1.2 监督式控制架构 | 第39-40页 |
3.1.3 分布式控制架构 | 第40-41页 |
3.2 基于分布式控制架构的横向互联空气悬架控制系统设计 | 第41-43页 |
3.2.1 横向互联空气悬架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第41-42页 |
3.2.2 横向互联空气悬架控制系统的流程 | 第42-43页 |
3.3 模糊控制理论 | 第43-46页 |
3.3.1 模糊集合和隶属度函数 | 第43-45页 |
3.3.2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结构 | 第45-46页 |
3.4 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理论 | 第46-49页 |
3.4.1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46-48页 |
3.4.2 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的结合 | 第48-49页 |
3.5 多智能体(Multi-Agent)理论 | 第49-52页 |
3.5.1 智能体的概念 | 第49-50页 |
3.5.2 智能体的特点 | 第50页 |
3.5.3 智能体结构分类 | 第50-51页 |
3.5.4 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System)概述 | 第51-52页 |
3.6 遗传算法简介 | 第52-54页 |
3.6.1 遗传算法的特点 | 第52页 |
3.6.2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 第52-54页 |
3.7 合作博弈Shapley值法简述 | 第5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互联状态智能体控制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 第56-70页 |
4.1 互联状态改变对车身侧倾的影响分析 | 第56-59页 |
4.2 互联状态智能体控制系统设计 | 第59-60页 |
4.3 互联状态智能体设计 | 第60-68页 |
4.3.1 互联状态智能体结构设计 | 第60-61页 |
4.3.2 路面调节因子的确定 | 第61-62页 |
4.3.3 前互联状态推理器设计 | 第62-65页 |
4.3.4 后互联状态推理器设计 | 第65-67页 |
4.3.5 PWM模块设计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多智能体减振器阻尼控制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 第70-89页 |
5.1 多智能体减振器阻尼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 第70-71页 |
5.2 信息发布智能体设计 | 第71-72页 |
5.3 平顺性智能体设计 | 第72-75页 |
5.3.1 平顺性智能体结构设计 | 第72-73页 |
5.3.2 模糊逻辑推理器设计 | 第73-75页 |
5.4 操稳性智能体设计 | 第75-82页 |
5.4.1 操稳性智能体结构设计 | 第75-76页 |
5.4.2 模糊神经网络推理器设计 | 第76-82页 |
5.5 博弈协调智能体设计 | 第82-85页 |
5.5.1 博弈协调智能体结构设计 | 第82-83页 |
5.5.2 博弈推理器设计 | 第83-85页 |
5.6 控制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85-88页 |
5.6.1 混合随机路面激励的仿真模型 | 第85-86页 |
5.6.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6-88页 |
5.7 本章总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89-90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9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