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22页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2页 |
1.4 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2章 王阳明从祀争议回顾与后张居正时代政局 | 第24-38页 |
2.1 从嘉靖九年陆九渊从祀谈起 | 第24-29页 |
2.2 隆庆、万历初元阳明从祀的挫折 | 第29-33页 |
2.3 张居正下台后的王学学派建构 | 第33-38页 |
2.3.1 后张居正时代政局与舆论倾向 | 第34-35页 |
2.3.2 申时行主政与在朝王学的兴起 | 第35-38页 |
第3章 万历十二年王阳明从祀争议与明廷对朱子、阳明的调停 | 第38-61页 |
3.1 王阳明从祀廷议及争议 | 第39-52页 |
3.1.1 对《国榷》与《万历野获编》记载的分析 | 第39-40页 |
3.1.2 阁部、南北之争 | 第40-43页 |
3.1.3 折衷派的意见 | 第43-47页 |
3.1.4 在朝王学的推动 | 第47-52页 |
3.2 士林对王阳明从祀的反应 | 第52-58页 |
3.3 明廷对朱子学、阳明学的调停 | 第58-61页 |
第4章 唐伯元反从祀奏疏与理学内部关于《石经大学》的对话 | 第61-84页 |
4.1 唐伯元反从祀奏疏及引起的争议 | 第61-67页 |
4.2 理学内部关于《石经大学》的对话 | 第67-83页 |
4.2.1 明代《大学》改本回顾 | 第67-68页 |
4.2.2 《石经大学》的传播与理学内部之间的对话 | 第68-76页 |
4.2.3 从《石经大学》的传播看王学内部的分歧 | 第76-83页 |
附表:石经大学传播图 | 第83-84页 |
第5章 王阳明从祀争议所见明代中后期理学流派的竞争 | 第84-95页 |
5.1 东林学派对阳明的纠弊 | 第85-87页 |
5.2 湛学与阳明学之争 | 第87-89页 |
5.3 闽学与阳明学之争 | 第89-95页 |
第6章 王阳明从祀与中晚明政治、学术思想的变革 | 第95-110页 |
6.1 阳明从祀后的阁部之争及人事变动 | 第95-96页 |
6.2 思想学术的变革 | 第96-103页 |
6.2.1 朱陆调和思潮的兴起 | 第96-97页 |
6.2.2 科举的变革 | 第97-100页 |
6.2.3 书院的修复 | 第100-101页 |
6.2.4 阳明学讲会的再度兴起 | 第101-103页 |
6.3 清初陆王罢祀争议 | 第103-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附录 A | 第112-125页 |
表一:奏请或表态同意王阳明从祀名单 | 第112-117页 |
表二:反对王阳明从祀的名单 | 第117-122页 |
表三:《王阳明从祀奏疏》辑佚 | 第122-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