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道家论文

刘咸炘道家重建思想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32页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第11-17页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第11-14页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第14-17页
    1.2 刘咸炘哲学与道家研究综述第17-30页
        1.2.1 刘咸炘著作整理与综合研究综述第17-21页
        1.2.2 刘咸炘哲学思想研究综述第21-25页
        1.2.3 刘咸炘道家思想研究综述第25-30页
    1.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30-32页
        1.3.1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30页
        1.3.2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30-32页
第2章 刘咸炘学术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内在理路第32-46页
    2.1 刘咸炘学术思想形成的背景第32-36页
        2.1.1 社会历史背景:大变革中的四川第32-34页
        2.1.2 学术思潮背景:倾慕并学习西学第34-36页
    2.2 刘咸炘学术思想的内在理路第36-46页
        2.2.1 学术渊源:家学槐轩,私淑实斋第36-39页
        2.2.2 学思历程:立足传统,建立学纲第39-42页
        2.2.3 思想结构:儒道同源,圣无二道第42-46页
第3章 刘咸炘道家重建的前提与方法第46-66页
    3.1 重建前提:回归老子之道第46-56页
        3.1.1 老子之争及地位变化第46-49页
        3.1.2 老子之“道”难明的原因第49-53页
        3.1.3 老子之“道”简析第53-56页
    3.2 重建方法:以道家方法重建道家第56-66页
        3.2.1 学理层面:明统知类、知言论世第57-61页
        3.2.2 哲理层面:御变用中、执两通一第61-66页
第4章 刘咸炘对道家源流的梳理第66-83页
    4.1 老子之前道家源流第67-70页
        4.1.1 古道家:格言与《鬻子》第67-68页
        4.1.2 道家思想可能的源流第68-70页
    4.2 先秦老子之学脉络梳理第70-77页
        4.2.1 主脉:尹、列承老而开庄第71-73页
        4.2.2 旁传:杨朱“为我”、詹何“贵身”、慎到之“势”第73-75页
        4.2.3 歧出:法家、兵家第75-77页
    4.3 秦汉及之后道家传承梳理第77-83页
        4.3.1 秦代至西汉道家脉络梳理第78-79页
        4.3.2 东汉以降道家传承脉络第79-83页
第5章 刘咸炘对道家思想的辨析第83-106页
    5.1 对道家经典的批判与完善第83-91页
        5.1.1 修正庄周:减无为之说,挖有宜之言第83-89页
        5.1.2 表彰淮南:大旨主道家,亦不背儒道第89-91页
    5.2 对道家边界的界定与明晰第91-106页
        5.2.1 排斥申韩:流失不得咎源第92-97页
        5.2.2 补充格言:平实之道流入民间第97-99页
        5.2.3 和合宋儒:以儒道融合为益进第99-106页
第6章 刘咸炘对道教的梳理与重建第106-116页
    6.1 学术层面:首次系统构建道教史第106-110页
    6.2 信仰层面:将神仙还原为隐士第110-112页
    6.3 形象层面:重订道士行为准则第112-116页
结语第116-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8页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晚明理学流派的对话与竞争--以王阳明从祀为中心
下一篇:山田方谷“诚意本位”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