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概述及其空间视域的初步形成 | 第14-2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概述 | 第14-21页 |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15-17页 |
二、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第17-2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空间视域的初步形成 | 第21-24页 |
一、《博士论文》中的空间观念 | 第21-22页 |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空间思想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德意志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的空间视域解析 | 第24-38页 |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空间视域 | 第24-31页 |
一、“现实的个人”概念内涵的空间规定性 | 第24-26页 |
二、分工与资本主义空间征服史 | 第26-29页 |
三、空间三分的空间类型学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中的空间批判 | 第31-38页 |
一、阶级简化与空间重组 | 第31-33页 |
二、阶级剥削即空间压迫 | 第33-35页 |
三、共产主义即空间解放 | 第35-38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空间视域在当代的回响 | 第38-4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空间视域在当代西方学界的回应 | 第38-44页 |
一、“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批判理论 | 第38-41页 |
二、“后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批判理论 | 第41-44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空间视域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 第44-48页 |
一、在坚持改革开放中实现多元空间的交融 | 第44-45页 |
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现实社会空间的和谐 | 第45-46页 |
三、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实现自然空间的美化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