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异录》词汇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一、概论 | 第9-15页 |
| (一)陶穀与《清异录》 | 第9-10页 |
| (二)《清异录》内容及版本流传 | 第10-12页 |
| 1.《清异录》的内容 | 第10页 |
| 2.《清异录》的版本 | 第10-11页 |
| 3.《清异录》的流传 | 第11-12页 |
| (三)《清异录》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四)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13-15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二、《清异录》中的异名词 | 第15-35页 |
| (一)分类描写 | 第15-18页 |
| 1.双音节 | 第15-16页 |
| 2.三音节 | 第16-17页 |
| 3.四音节 | 第17-18页 |
| 4.五音节 | 第18页 |
| 5.六音节 | 第18页 |
| 6.七音节及以上 | 第18页 |
| (二)来源分析 | 第18-23页 |
| 1.民间生活 | 第18-20页 |
| 2.士林生活 | 第20-22页 |
| 3.其他 | 第22-23页 |
| (三)形成原因 | 第23-29页 |
| 1.命名角度的差异 | 第23-25页 |
| 2.言语交际的需要 | 第25-28页 |
| 3.时空变换的结果 | 第28-29页 |
| (四)特点总结 | 第29-35页 |
| 1.三音节词为主 | 第29-30页 |
| 2.偏正结构居多 | 第30-31页 |
| 3.拟人化明显 | 第31-33页 |
| 4.文雅化倾向 | 第33-35页 |
| 三、《清异录》中的专名词 | 第35-49页 |
| (一)分类描写 | 第36-38页 |
| (二)命名理据 | 第38-47页 |
| 1.形状 | 第38-40页 |
| 2.纹色 | 第40-41页 |
| 3.材质 | 第41-42页 |
| 4.感觉 | 第42-43页 |
| 5.功用 | 第43-44页 |
| 6.归属 | 第44页 |
| 7.特点 | 第44-45页 |
| 8.综合 | 第45-47页 |
| (三)特点总结 | 第47-49页 |
| 1.表类名语素常见 | 第47-48页 |
| 2.饮食类名词居多 | 第48-49页 |
| 四、《清异录》与《汉语大词典》的编纂 | 第49-61页 |
| (一)《大词典》以《清异录》为书证 | 第49-54页 |
| 1.《大词典》以《清异录》为首证 | 第49-53页 |
| 2.《大词典》以《清异录》为书证说明词条 | 第53-54页 |
| (二)据《清异录》以补正《大词典》 | 第54-61页 |
| 1.补立词条 | 第54-57页 |
| 2.补立义项 | 第57-58页 |
| 3.提前书证 | 第58-59页 |
| 4.丰富书证 | 第59-61页 |
| 五、《清异录》词语训释 | 第61-71页 |
| (一)仆厕 | 第61-62页 |
| (二)葺葺 | 第62页 |
| (三)壅罨(盖罨、繁壅) | 第62-64页 |
| (四)鸡男 | 第64-65页 |
| (五)挥拂 | 第65-66页 |
| (六)晃白 | 第66-67页 |
| (七)火绩 | 第67-68页 |
| (八)耿烂 | 第68-69页 |
| (九)搜和 | 第69页 |
| (十)老室 | 第69-71页 |
| 结语 | 第71-73页 |
| 附录 :《清异录》校勘记 | 第73-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致谢 | 第83-8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