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9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一、幼儿园角色区环境创设及教师介入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页 |
二、幼儿园角色区环境创设与教师指导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三、中班角色游戏的研究价值 | 第13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角色区 | 第14页 |
二、环境创设 | 第14-15页 |
三、介入指导 | 第15-16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一、关于环境创设的研究 | 第16-19页 |
二、关于教师介入指导的研究 | 第19-23页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以及本研究的关注点 | 第23-25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案 | 第25-29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5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5-29页 |
第二章 中一班角色区环境创设的实况分析 | 第29-39页 |
第一节 中一班角色区空间布局的实况分析 | 第29-31页 |
一、角色区空间较大且处于室外 | 第29页 |
二、角色区边界较清晰 | 第29-30页 |
三、角色区提供了容量大但无标识的收纳柜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中一班角色区材料投放的实况分析 | 第31-36页 |
一、角色区材料基本安全卫生 | 第31-32页 |
二、角色区材料满足幼儿角色扮演多元化的需求 | 第32-34页 |
三、角色区的材料以高结构材料为主 | 第34-35页 |
四、角色区材料来源多渠道 | 第35-36页 |
第三节 中一班角色区心理环境的实况分析 | 第36-39页 |
一、角色区中师幼关系平等融洽 | 第36-37页 |
二、角色区营造了角色扮演的心理气氛 | 第37页 |
三、角色区缺乏规则暗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中一班角色区教师介入指导的实况分析 | 第39-57页 |
第一节 中一班角色区教师介入时机的实况分析 | 第39-44页 |
一、单纯摆弄材料始终未进入角色时教师尝试介入 | 第39-40页 |
二、无法自行解决游戏角色中的矛盾时教师直接介入 | 第40-41页 |
三、幼儿邀请教师担任游戏角色时教师应邀介入 | 第41-43页 |
四、角色不符时教师立刻介入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中一班角色区教师介入方式的实况分析 | 第44-50页 |
一、交叉式介入: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介入 | 第44-47页 |
二、垂直式介入:以教育者的身份介入 | 第47-49页 |
三、平行式介入:以示范者的身份介入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中一班角色区教师介入效果的实况分析 | 第50-57页 |
一、角色区教师介入以有效介入为主 | 第51-54页 |
二、角色区少数的教师介入属于无效介入 | 第54-57页 |
第四章 中班角色区环境创设与教师介入指导的审思 | 第57-66页 |
第一节 中班角色区环境创设的审思 | 第57-62页 |
一、中班幼儿参与角色区环境创设的必要与可能 | 第57-58页 |
二、中班角色区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 第58-60页 |
三、中班角色区材料投放的科学性 | 第60-61页 |
四、中班角色区心理环境创设的渗透性 | 第61-62页 |
第二节 中班角色区教师介入指导的审思 | 第62-66页 |
一、中班角色区教师介入时机的适时性 | 第62-64页 |
二、中班角色区教师介入方式的适宜性 | 第64-66页 |
第五章 中班角色区环境创设与教师介入指导的优化 | 第66-73页 |
第一节 中班角色区环境创设的优化 | 第66-69页 |
一、树立正确的区域环境创设观念 | 第66页 |
二、合理布局区域,明确区域间的界限 | 第66-67页 |
三、创设有清晰标识的角色区环境 | 第67页 |
四、增加低结构的材料投放,培养幼儿“以物代物”的能力 | 第67-68页 |
五、体现材料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 第68-69页 |
第二节 中班角色区教师介入指导的的优化 | 第69-73页 |
一、丰富有关角色游戏的知识与经验 | 第69-70页 |
二、耐心观察,把握时机,准确介入 | 第70-71页 |
三、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 第71-72页 |
四、确保游戏评价的开展,且以幼儿为主体进行游戏评价 | 第72-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