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1 砷污染的危害 | 第17页 |
1.1.2 土壤砷来源和污染现状 | 第17-18页 |
1.1.3 国内外砷污染土壤修复措施 | 第18-19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2.1 污染土壤砷的原位固定 | 第19-20页 |
1.2.2 铁氧化物对砷的吸附固定 | 第20-21页 |
1.2.3 纳米材料在砷修复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1.2.4 纳米材料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污染物的归趋 | 第23-24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31页 |
2.1.1 供试土壤和水样的来源与采集 | 第27-28页 |
2.1.2 水铁矿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第28-29页 |
2.1.3 供试作物 | 第29-30页 |
2.1.4 主要药品与耗材 | 第30-31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2.2.1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水中砷的固定吸附实验 | 第31-32页 |
2.2.2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非种植条件下土壤砷的稳定化效果 | 第32-33页 |
2.2.3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土壤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33页 |
2.2.4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土壤砷的原位固定 | 第33-34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34-37页 |
2.3.1 土壤中各形态砷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2.3.2 土壤毒性浸出实验(TCLP) | 第35页 |
2.3.3 植物样品中总砷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2.3.4 土壤中不同铁氧化物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2.3.5 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36页 |
2.3.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As(V)的吸附固定 | 第37-59页 |
3.1 水铁矿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 第38-42页 |
3.1.1 水铁矿纳米材料的水稳定性 | 第38-40页 |
3.1.2 水铁矿纳米材料粒径分析 | 第40-42页 |
3.2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水中As(V)的吸附 | 第42-47页 |
3.2.1 不同稳定剂对水铁矿纳米材料吸附砷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2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砷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 第44-47页 |
3.3 水铁矿纳米材料吸附As(V)的机理 | 第47-54页 |
3.3.1 吸附产物表征及吸附机理 | 第47-50页 |
3.3.2 pH值对水铁矿纳米材料吸附As(V)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3 表面络合模型预测不同pH边条件下砷酸根分布形态 | 第52-54页 |
3.4 水铁矿纳米材料在砷污染废水治理中的应用 | 第54-55页 |
3.5 讨论 | 第55-58页 |
3.5.1 稳定剂对水铁矿纳米材料合成和As(V)吸附的影响 | 第55-57页 |
3.5.2 As(V)在水铁矿纳米材料表面的吸附 | 第57-58页 |
3.6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非种植条件下水铁矿纳米材料对土壤砷的稳定化效应 | 第59-65页 |
4.1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土壤砷稳定效率的影响 | 第59-61页 |
4.1.1 水铁矿和水铁矿纳米材料对土壤TCLP提取可溶态砷含量的影响 | 第59页 |
4.1.2 不同水铁矿纳米材料添加量对土壤TCLP提取可溶态砷含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4.2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非种植土壤砷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61-63页 |
4.2.1 水铁矿纳米材料稳定土壤后砷结合态的变化 | 第61-62页 |
4.2.2 土壤结合态砷与TCLP提取可溶态砷含量的关系 | 第62-63页 |
4.3 讨论 | 第63-64页 |
4.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种植条件下水铁矿纳米材料对砷有效性的影响 | 第65-77页 |
5.1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植株生物量和砷浓度的影响 | 第65-67页 |
5.1.1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小油菜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 第65页 |
5.1.2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小油菜砷含量的影响 | 第65-67页 |
5.1.3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小油菜砷富集和转移系数的影响 | 第67页 |
5.2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土壤砷有效性的影响 | 第67-69页 |
5.2.1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水溶态砷含量的影响 | 第67页 |
5.2.2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有效态砷含量的影响 | 第67-69页 |
5.2.3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土壤砷固液分配系数的影响 | 第69页 |
5.3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种植土壤砷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69-72页 |
5.3.1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土壤各结合态砷含量的影响 | 第69-71页 |
5.3.2 土壤各结合态砷与植株砷含量的关系 | 第71-72页 |
5.4 水铁矿纳米材料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与砷形态的关系 | 第72-74页 |
5.5 讨论 | 第74-76页 |
5.5.1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土壤砷的钝化效果 | 第74-75页 |
5.5.2 非晶质铁氧化物含量对砷钝化的影响 | 第75-76页 |
5.6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水铁矿纳米材料在土壤中的运移及其对砷的固定和迁移行为的影响 | 第77-89页 |
6.1 砷在土壤和水铁矿纳米材料胶体上的吸附 | 第77-79页 |
6.1.1 砷在土壤中的解吸动力学 | 第77-78页 |
6.1.2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土壤砷的吸附固定 | 第78-79页 |
6.2 水铁矿纳米材料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 | 第79-84页 |
6.2.1 理论基础 | 第79-81页 |
6.2.2 示踪剂溴离子在土壤中的运移 | 第81-82页 |
6.2.3 水铁矿纳米材料在土壤中的运移 | 第82-84页 |
6.3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砷在土壤中迁移行为的影响 | 第84-86页 |
6.3.1 水铁矿纳米材料在砷污染土壤中的迁移行为 | 第84页 |
6.3.2 水铁矿纳米材料对砷在污染土壤中迁移的影响 | 第84-86页 |
6.4 讨论 | 第86-88页 |
6.5 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89-92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89-90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90-91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