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9页 |
1.1. 问题缘起:单位共同体起源的制度与空间视角 | 第13-16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现实意义:单位共同体遗产的继承与思考 | 第16-17页 |
1.2.2 理论意义:单位共同体形成的制度“实践中介” | 第17页 |
1.3 概念梳理 | 第17-25页 |
1.3.1 “单位”概念梳理 | 第17-19页 |
1.3.2 单位制及其衍生概念梳理 | 第19-21页 |
1.3.3 单位共同体 | 第21-25页 |
1.4 国内外已有研究及评述 | 第25-31页 |
1.4.1 苏联模式影响 | 第25-27页 |
1.4.2 根据地制度起源 | 第27-28页 |
1.4.3 民国制度改革起源 | 第28-29页 |
1.4.4 工人抗争遗产 | 第29-30页 |
1.4.5 制度实践叠加 | 第30-31页 |
1.5 时空界限 | 第31-35页 |
1.6 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 第35-39页 |
第二章 单位共同体的背景及发轫 | 第39-59页 |
2.1 1898年——1946年哈市企业的早期发展 | 第39-43页 |
2.2 1898年—1946年哈市企业的治理传统 | 第43-46页 |
2.3 解放后至“南厂北迁”时期的哈市国营企业 | 第46-51页 |
2.4 “一五”时期哈市国营企业的发展 | 第51-54页 |
2.5 国营企业: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城市载体 | 第54-59页 |
第三章 单位共同体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 第59-115页 |
3.1 中长铁路与国营企业领导体制 | 第59-64页 |
3.2 “单位之核”:企业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第64-78页 |
3.3 “企业化”管理:从战时供给制到经济核算制 | 第78-83页 |
3.4 企业民主化:从工厂管理委员会到职工代表大会 | 第83-86页 |
3.5 企业薪资制度演变:从分红制到工薪制 | 第86-97页 |
3.6 劳资关系:集体合同与终身就业制度的形成 | 第97-104页 |
3.7 国营企业中的政治动员与道德激励机制 | 第104-115页 |
第四章 单位共同体的制度化演进(1946~1953) | 第115-171页 |
4.1 哈市劳动保险和福利制度的早期背景 | 第115-119页 |
4.2 哈市的劳动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9-126页 |
4.3 公共服务事业向职工福利事业的转型 | 第126-151页 |
4.4 国营公营企业的职工福利体系的发展 | 第151-156页 |
4.5 集体合同对国营企业职工福利事业的形塑 | 第156-165页 |
4.6 职工福利事业投资体制的初步形成 | 第165-171页 |
第五章 单位共同体的制度化定型(1953~1960) | 第171-215页 |
5.1 哈市单位共同体的空间实践 | 第171-195页 |
5.1.1 哈尔滨锅炉厂 | 第172-178页 |
5.1.2 哈尔滨电机厂 | 第178-182页 |
5.1.3 哈尔滨汽轮机厂 | 第182-185页 |
5.1.4 哈尔滨轴承厂 | 第185-188页 |
5.1.5 哈尔滨亚麻纺织厂: | 第188-195页 |
5.2 哈市单位共同体空间实践的相关讨论 | 第195-215页 |
5.2.1 单位共同体的“差序格局” | 第196-205页 |
5.2.2 苏联因素的作用 | 第205-207页 |
5.2.3 生产与生活合一的社会空间模式 | 第207-208页 |
5.2.4 大跃进时期单位共同体扩张加速 | 第208-210页 |
5.2.5 “单位——国家”的同构效应 | 第210-215页 |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 第215-229页 |
6.1 结论分析 | 第215-224页 |
6.1.1 由“农村革命”向“城市管理”的实践策略转换 | 第216-218页 |
6.1.2 “苏联经验”移植与转型的实践模板 | 第218-221页 |
6.1.3 典型单位共同体的空间治理实践 | 第221-224页 |
6.2 余论 | 第224-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3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39-241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