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涂山湖片区岩溶塌陷形成机制及危险性评估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1-14页 |
| 1.3 主要内容 | 第14页 |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重庆涂山湖区域环境条件 | 第16-22页 |
| 2.1 地理特征 | 第16-17页 |
| 2.2 地层岩性特征 | 第17-18页 |
| 2.3 地质构造特征 | 第18页 |
|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18-21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岩溶发育规律 | 第22-37页 |
| 3.1 探测方法选用、简介及工作布置 | 第22-24页 |
| 3.2 探测结果 | 第24-27页 |
| 3.3 岩溶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环境研究 | 第37-48页 |
| 4.1 区域隧道工程概况 | 第37-38页 |
| 4.2 区域地下水漏失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 4.3 区域地下水漏失影响范围 | 第40-42页 |
| 4.4 地下水对塌陷形成影响 | 第42-4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岩溶塌陷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 第48-64页 |
| 5.1 岩溶塌陷分布特征 | 第48-51页 |
| 5.2 岩溶塌陷形成机制 | 第51-61页 |
| 5.3 岩溶塌陷演化过程 | 第61-6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 | 第64-78页 |
| 6.1 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方法概述 | 第64页 |
| 6.2 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数学原理 | 第64-68页 |
| 6.3 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方法思路 | 第68-69页 |
| 6.4 研究区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指标体系 | 第69-70页 |
| 6.5 研究区岩溶塌陷危险性因子权重计算 | 第70-71页 |
| 6.6 研究区岩溶塌陷危险性因子等级划分 | 第71-72页 |
| 6.7 建立数学模型 | 第72-74页 |
| 6.8 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结果 | 第74-76页 |
| 6.9 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可信度分析验证 | 第76-77页 |
| 6.10 岩溶塌陷治理措施和意见 | 第77-7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 7.1 结论 | 第78-79页 |
| 7.2 展望 | 第79-81页 |
| 附录 | 第81-104页 |
| 1 高密度电法测线解译结果 | 第81-91页 |
| 2 瞬变电磁法测线解译结果 | 第91-97页 |
| 3 验证钻孔信息一览表 | 第97-99页 |
| 4 验证钻孔探明岩溶信息表 | 第99-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