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 第9-10页 |
1.2 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1.2.1 关于传统“和”文化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传统“和”文化与中国梦的研究 | 第11页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传统“和”文化的学理内涵 | 第13-26页 |
2.1 传统“和”文化相关概念的源流 | 第13-14页 |
2.1.1 传统“和”文化的肇始与传承 | 第13页 |
2.1.2 传统“和”文化的发展 | 第13-14页 |
2.2 传统“和”文化的主要内涵 | 第14-18页 |
2.2.1 和谐身心 | 第15-16页 |
2.2.2 和气致祥 | 第16页 |
2.2.3 和而不同 | 第16-17页 |
2.2.4 和衷共济 | 第17-18页 |
2.2.5 和合天人 | 第18页 |
2.3 传统“和”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18-21页 |
2.3.1 适度与中和 | 第18-19页 |
2.3.2 包容与差异 | 第19页 |
2.3.3 统一与对立 | 第19-20页 |
2.3.4 主导与多样 | 第20页 |
2.3.5 共生与运动 | 第20-21页 |
2.4 传统“和”文化的主要功能 | 第21-26页 |
2.4.1 导向功能 | 第21-22页 |
2.4.2 协调功能 | 第22-23页 |
2.4.3 整合功能 | 第23页 |
2.4.4 凝聚功能 | 第23-24页 |
2.4.5 共生功能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中国梦及其与传统“和”文化的关系分析 | 第26-39页 |
3.1 中国梦的内涵 | 第26-30页 |
3.1.1 中国梦的思想渊源 | 第26-27页 |
3.1.2 中国梦的当代内涵 | 第27-28页 |
3.1.3 中国梦的多维度内涵 | 第28-30页 |
3.2 传统“和”文化与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审视 | 第30-33页 |
3.2.1 传统“和”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3.2.2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 第31-32页 |
3.2.3 传统“和”文化、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机制 | 第32-33页 |
3.3 传统“和”文化与中国梦的内在契合性 | 第33-35页 |
3.3.1 历史渊源的契合性 | 第33页 |
3.3.2 思想内涵的契合性 | 第33-34页 |
3.3.3 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 第34-35页 |
3.4 传统“和”文化与中国梦相结合的必要性 | 第35-39页 |
3.4.1 人心和善是中国梦实现的道德基础 | 第35页 |
3.4.2 家庭和祥是中国梦实现的基本条件 | 第35-36页 |
3.4.3 社会和谐是中国梦实现的必要保障 | 第36-37页 |
3.4.4 国家和济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力量 | 第37页 |
3.4.5 天人和合是实现中国梦的生态条件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中国梦实现的失“和”困境及其深层原因 | 第39-48页 |
4.1 中国梦实现的失“和”困境表征 | 第39-43页 |
4.1.1 个人心态失调 | 第39-40页 |
4.1.2 家庭成员失和 | 第40-41页 |
4.1.3 社会风气失范 | 第41页 |
4.1.4 民族合力失缺 | 第41-42页 |
4.1.5 生态条件失衡 | 第42-43页 |
4.2 失“和”困境的深层原因 | 第43-48页 |
4.2.1 经济变迁的市场冲击 | 第43-44页 |
4.2.2 制度设计的漏洞缺陷 | 第44-45页 |
4.2.3 文化背景的差异冲突 | 第45页 |
4.2.4 封建思想的不良残留 | 第45-46页 |
4.2.5 利益追求的舍本逐末 | 第46-48页 |
第五章 传统“和”文化助力中国梦实现的意义与路径 | 第48-54页 |
5.1 传统“和”文化助力中国梦实现的意义 | 第48页 |
5.2 传统“和”文化助力中国梦实现的路径 | 第48-54页 |
5.2.1 以导向功能和谐个人身心实现人心和善梦 | 第49页 |
5.2.2 以协调功能和睦家庭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梦 | 第49-50页 |
5.2.3 以整合功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梦 | 第50-51页 |
5.2.4 以凝聚功能汇合一切力量实现民族振兴梦 | 第51-52页 |
5.2.5 以共生功能构建生态文明实现天人和合梦 | 第52-54页 |
结论:弘扬传统“和”文化与文化圆“梦”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