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辐射供冷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2.2 辐射系统运行控制策略研究 | 第16-18页 |
1.2.3 辐射末端蓄热及热响应方面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19-20页 |
1.4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 | 第20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论文创新点 | 第21页 |
1.5.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内嵌管式围护结构辐射供冷系统简介 | 第23-29页 |
2.1 辐射板的类型 | 第23-24页 |
2.2 内嵌管式围护结构辐射供冷系统介绍 | 第24-26页 |
2.3 内嵌管式围护结构辐射供冷系统供冷构件供冷能力简化计算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内嵌管式围护结构辐射供冷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29-51页 |
3.1 TRNSYS软件介绍 | 第29-30页 |
3.2 热激活建筑构件的综合模型 | 第30-37页 |
3.2.1 热激活建筑构件在X-Y平面上的静态解 | 第30-33页 |
3.2.2 供冷管壳的热传递 | 第33-34页 |
3.2.3 盘管内的平均水温 | 第34-35页 |
3.2.4 总热阻 | 第35-37页 |
3.3 建筑模拟模型的构建 | 第37-40页 |
3.3.1 建筑模型参数设置 | 第37-39页 |
3.3.2 模型内扰因素的设置 | 第39-40页 |
3.3.3 模型外扰因素的设置 | 第40页 |
3.4 舒适性参数设置 | 第40-41页 |
3.5 TRNSYS中simulationstudio界面简介 | 第41-42页 |
3.6 新风量的确定 | 第42-45页 |
3.6.1 新风参数的确定 | 第43页 |
3.6.2 室内总湿负荷的确定 | 第43-45页 |
3.7 参数的设定及模型验证 | 第45-49页 |
3.7.1 参数的设定 | 第45-47页 |
3.7.2 模型验证 | 第47-4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内嵌管式辐射供冷房间间歇调控热环境动态响应特性 | 第51-59页 |
4.1 供冷构件动态响应特性 | 第51-53页 |
4.1.1 供冷围护结构表面热流密度 | 第51-52页 |
4.1.2 供冷围护结构表面温度及内嵌管回水温度 | 第52-53页 |
4.2 非供冷构件动态响应特性 | 第53-55页 |
4.2.1 非供冷围护结构壁面热流密度 | 第53-54页 |
4.2.2 非供冷围护结构壁面温度 | 第54-55页 |
4.3 房间热环境动态响应特性 | 第55-57页 |
4.3.1 室内温度、操作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的动态响应 | 第55-57页 |
4.3.2 房间相对湿度变化 | 第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西安地区间歇供冷方案的优化 | 第59-69页 |
5.1 热舒适性分析 | 第59-62页 |
5.1.1 平均辐射温度 | 第59页 |
5.1.2 操作温度 | 第59-60页 |
5.1.3 热舒适性评价体系 | 第60-61页 |
5.1.4 舒适性评价方法 | 第61-62页 |
5.2 间歇供冷方案优化 | 第62-67页 |
5.2.1 系统供冷时长优化 | 第62-64页 |
5.2.2 供冷时间分布优化 | 第64-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