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北黄土孔喉及水膜流动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不足 | 第16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6 关键技术问题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1.6.1 关键技术问题 | 第18页 |
1.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非饱和黄土水膜理论 | 第19-24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黄土渗透性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2.1 黄土的颗粒粒径因素 | 第20页 |
2.2.2 孔隙大小因素 | 第20页 |
2.2.3 饱和度因素 | 第20页 |
2.3 水膜理论 | 第20-23页 |
2.3.1 水膜的概念 | 第20-21页 |
2.3.2 水膜与双电层构 | 第21页 |
2.3.3 水膜与分离压 | 第21-22页 |
2.3.4 毛管压力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非饱和黄土孔隙分布分析 | 第24-44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黄土比表面积测定 | 第24-33页 |
3.2.1 黄土试样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分析 | 第24-26页 |
3.2.2 黄土试样的粒度成分 | 第26-29页 |
3.2.3 比表面积测试原理 | 第29页 |
3.2.4 氮吸附测定比表面积 | 第29-33页 |
3.3 黄土的孔隙分类 | 第33-36页 |
3.3.1 黄土孔隙的成因分类 | 第33-36页 |
3.3.2 黄土孔隙大小分类 | 第36页 |
3.4 压汞仪法测定孔隙分布 | 第36-43页 |
3.4.1 压汞仪工作原理 | 第36-37页 |
3.4.2 压汞仪试验步骤及数据分析 | 第37-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非饱和黄土核磁共振试验与分析 | 第44-58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第44-48页 |
4.2.1 核磁矩与自旋角动量 | 第45页 |
4.2.2 经典力学观点与量子力学观点 | 第45-47页 |
4.2.3 核磁共振测土体中结合水的含水量 | 第47-48页 |
4.3 核磁共振试验及分析 | 第48-55页 |
4.4 核磁共振与压汞试样的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非饱和黄土水膜厚度确定及计算地层压力 | 第58-67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水膜厚度确定及计算方法 | 第58-59页 |
5.2.1 结合水膜厚度的确定过程及计算原理 | 第58-59页 |
5.2.2 土中结合水饱和度测定与分析 | 第59页 |
5.3 水膜受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9-62页 |
5.3.1 黄土中的结合水 | 第59-61页 |
5.3.2 地层中水膜的受力分析 | 第61-62页 |
5.4 关键参数的测得 | 第62-65页 |
5.4.1 接触角的测量 | 第62-65页 |
5.4.2 其他参数析 | 第65页 |
5.5 计算地层压力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页 |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