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与土体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土拱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桩后土压力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桩间距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主要存在问题、研究内容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存在问题 | 第1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抗滑桩与土体相互作用理论分析 | 第19-35页 |
2.1 土拱效应概念及形成机理 | 第19-21页 |
2.1.1 土拱效应概念 | 第19-20页 |
2.1.2 抗滑桩后土拱效应形成机理 | 第20-21页 |
2.2 土拱受力模型计算 | 第21-25页 |
2.2.1 Mohr-Coulomb准则 | 第21-23页 |
2.2.2 土拱力学计算模型 | 第23-25页 |
2.3 抗滑桩桩间距计算 | 第25-31页 |
2.3.1 桩背拱脚受力分析 | 第26-28页 |
2.3.2 桩侧拱脚受力分析 | 第28-30页 |
2.3.3 桩间距的计算 | 第30-31页 |
2.3.4 实例计算 | 第31页 |
2.4 桩间距影响参数分析 | 第31-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抗滑桩与土体相互作用离心模型试验 | 第35-57页 |
3.1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及特点 | 第35-39页 |
3.1.1 离心模型试验的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3.1.2 离心模型试验的特点 | 第38-39页 |
3.2 离心模型试验设计 | 第39-43页 |
3.2.1 试验目的 | 第39页 |
3.2.2 试验设备及参数 | 第39-40页 |
3.2.3 模型设计 | 第40-43页 |
3.3 模型材料的选择及标定 | 第43-46页 |
3.4 试验步骤 | 第46-49页 |
3.5 模型试验现象及数据分析 | 第49-54页 |
3.5.1 试验现象分析 | 第49-52页 |
3.5.2 不同桩间距下土压力分析 | 第52-53页 |
3.5.3 不同桩间距下桩身应力分析 | 第53-54页 |
3.6 合理桩间距的讨论 | 第54-5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数值分析 | 第57-78页 |
4.1 有限元模型的特性及建立 | 第57-61页 |
4.1.1 材料接触面模型 | 第58-60页 |
4.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0-61页 |
4.2 抗滑桩特征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 第61-68页 |
4.2.1 不同桩间距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 第61-65页 |
4.2.2 不同截面尺寸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 第65-68页 |
4.3 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 第68-70页 |
4.3.1 土体内摩擦角υ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2 土体黏聚力c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 接触面粗糙程度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 第70-72页 |
4.5 土拱效应的竖向分析特性 | 第72-76页 |
4.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择 | 第72-73页 |
4.5.2 桩后土压力分布 | 第73-74页 |
4.5.3 土拱效应沿深度的变化特性研究 | 第74-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