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大客车侧面碰撞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汽车碰撞安全法规 | 第15-16页 |
1.3.1 国内汽车碰撞安全法规 | 第15页 |
1.3.2 国外汽车碰撞安全法规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4.1 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大客车-壁障车侧面碰撞模型的建立 | 第19-35页 |
2.1 论文所用软件介绍 | 第19-21页 |
2.1.1 HyperWorks软件介绍 | 第19-20页 |
2.1.2 LS-DYNA软件介绍 | 第20页 |
2.1.3 MADYMO软件介绍 | 第20-21页 |
2.2 客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1-24页 |
2.2.1 大客车技术参数概述 | 第21-22页 |
2.2.2 CAD模型的创建及简化 | 第22页 |
2.2.3 有限元清理及网格划分 | 第22-23页 |
2.2.4 材料属性的设置 | 第23页 |
2.2.5 连接设置 | 第23-24页 |
2.2.6 关键质量点的添加 | 第24页 |
2.3 建立移动壁障车的有限元模型 | 第24-26页 |
2.3.1 模型建立 | 第24-25页 |
2.3.2 材料属性以及连接的定义 | 第25-26页 |
2.4 壁障车吸能特性仿真验证 | 第26-31页 |
2.4.1 试验验证方法 | 第26-27页 |
2.4.2 试验仿真结果 | 第27-31页 |
2.5 客车碰撞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2.5.1 地面的创建 | 第31-32页 |
2.5.2 碰撞模型的参数设置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大客车侧面碰撞车身结构研究 | 第35-55页 |
3.1 移动壁障车的参数多样化设计 | 第35-38页 |
3.2 碰撞过程的能量以及质量分析 | 第38-40页 |
3.3 碰撞过程的变形分析 | 第40-44页 |
3.3.1 0.95 T移动壁障车典型时刻的骨架变形分析 | 第40页 |
3.3.2 2 T移动壁障车典型时刻骨架变形分析 | 第40-42页 |
3.3.3 5 T移动壁障车典型时刻车体变形分析 | 第42-43页 |
3.3.4 10 T移动壁障车某时刻的骨架变形分析 | 第43-44页 |
3.4 被撞侧座椅以及移动壁障车碰撞速度以及加速度分析 | 第44-48页 |
3.4.1 被撞侧座椅以及移动壁障车碰撞速度分析 | 第44-46页 |
3.4.2 被撞侧座椅以及移动壁障车碰撞加速度变化分析 | 第46-48页 |
3.5 不同质量移动壁障车碰撞时整车以及MDB吸能分析 | 第48-51页 |
3.5.1 不同质量移动壁障车碰撞时整车以及MDB吸能分析 | 第48-49页 |
3.5.2 不同质量移动壁障车碰撞时变形分析 | 第49-51页 |
3.6 侵入量/关键部件变形 | 第51-5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客车侧面碰撞的乘员损伤分析 | 第55-77页 |
4.1 侧面碰撞假人的损伤评价指标 | 第55-56页 |
4.1.1 头部伤害准则 | 第55页 |
4.1.2 胸部伤害准则 | 第55-56页 |
4.1.3 腹部伤害准则 | 第56页 |
4.1.4 骨盆伤害准则 | 第56页 |
4.2 侧面碰撞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6-61页 |
4.2.1 PSM方法的介绍 | 第57-58页 |
4.2.2 车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4.2.3 假人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4.2.4 假人安全带的设置 | 第60-61页 |
4.2.5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61页 |
4.3 侧面碰撞乘员损伤分析 | 第61-72页 |
4.3.1 5 T移动壁障车碰撞时的乘员损伤分析 | 第62-67页 |
4.3.2 10 T移动壁障车碰撞时的乘员损伤分析 | 第67-72页 |
4.4 壁障车参数对乘员损伤影响分析 | 第72-76页 |
4.4.1 侧面碰撞正交试验设计 | 第73-74页 |
4.4.2 侧面碰撞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