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2 正文 | 第14-43页 |
2.1 茶文化精神内涵与推广 | 第14-16页 |
2.1.1 茶文化定义 | 第14页 |
2.1.2 茶文化精神内涵 | 第14-15页 |
2.1.3 世界范围内的茶文化推广 | 第15-16页 |
2.1.4 小结 | 第16页 |
2.2 孔子学院及其茶文化推广现状 | 第16-20页 |
2.2.1 孔子学院的发展与现状 | 第16-18页 |
2.2.2 孔子学院的茶文化推广现状 | 第18-19页 |
2.2.3 小结 | 第19-20页 |
2.3 基于孔子学院的茶文化推广受众分析(以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为例) | 第20-29页 |
2.3.1 根据年龄层次 | 第20-26页 |
2.3.1.1 幼儿——体验式的文化打包式输出 | 第21-23页 |
2.3.1.2 中小学年龄层——内涵与趣味性并进的文化输出 | 第23-24页 |
2.3.1.3 大学及以上年龄层——有深度的叙述性文化输出 | 第24-26页 |
2.3.2 根据语言水平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程度 | 第26-28页 |
2.3.2.1 有基础的受众——文化本土输出者的目的性培养 | 第27页 |
2.3.2.2 无基础的受众——丰富多彩的体验型呈现 | 第27-28页 |
2.3.3 小结 | 第28-29页 |
2.4 基于孔子学院的茶文化推广角度(以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为例) | 第29-39页 |
2.4.1 茶的健康疗效 | 第30-31页 |
2.4.2 茶的历史故事 | 第31-32页 |
2.4.3 茶俗与茶礼 | 第32-33页 |
2.4.4 茶艺呈现 | 第33-35页 |
2.4.5 茶乐与中国传统乐器 | 第35-36页 |
2.4.6 茶书画 | 第36-37页 |
2.4.7 茶类审评与茶具鉴赏 | 第37-38页 |
2.4.8 小结 | 第38-39页 |
2.5 基于孔子学院的茶文化推广形态 | 第39-43页 |
2.5.1 体验互动式形态 | 第39页 |
2.5.2 观摩式形态 | 第39-40页 |
2.5.3 艺术呈现式形态 | 第40-41页 |
2.5.4 讲习教学式形态 | 第41页 |
2.5.5 情境教学式形态 | 第41-42页 |
2.5.6 小结 | 第42-43页 |
3 总结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