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2.1 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 | 第10-11页 |
1.2.2 社会保障水平测度 | 第11-12页 |
1.2.3 社会保障的财政负担研究 | 第12-16页 |
1.2.4 文献评价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论文的难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20-32页 |
2.1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财政支撑能力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1 社会保障中政府主体地位 | 第20-23页 |
2.1.2 公共支出理论 | 第23-25页 |
2.1.3 福利经济学 | 第25页 |
2.2 论文的分析框架 | 第25-32页 |
2.2.1 社会保障的“度” | 第25-26页 |
2.2.2 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度模型 | 第26-28页 |
2.2.3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度模型的修正 | 第28-29页 |
2.2.4 财政支撑能力的衡量指标 | 第29-32页 |
第三章 陕西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预测 | 第32-44页 |
3.1 当前陕西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 | 第32-33页 |
3.2 未来陕西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预测 | 第33-36页 |
3.2.1 老年人口比重的预测 | 第33-35页 |
3.2.2 未来十年陕西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 | 第35-36页 |
3.3 陕西省未来十年GDP预测 | 第36-39页 |
3.3.1 单位根检验 | 第36-37页 |
3.3.2 变量的自相关关系 | 第37-38页 |
3.3.3 残差检验 | 第38页 |
3.3.4 未来十年GDP的预测值 | 第38-39页 |
3.3.5 误差估计 | 第39页 |
3.4 未来十年陕西省社保基金预测 | 第39-42页 |
3.4.1 单位根检验 | 第40页 |
3.4.2 变量的自相关关系 | 第40-41页 |
3.4.3 残差检验 | 第41页 |
3.4.4 社会保险基金预测与误差估计 | 第41-42页 |
3.5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支出总额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陕西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财政支撑能力分析 | 第44-60页 |
4.1 财政收入预测 | 第44-47页 |
4.1.1 单位根检验 | 第44页 |
4.1.2 变量的自相关关系 | 第44-46页 |
4.1.3 残差检验 | 第46页 |
4.1.4 财政收入预测 | 第46页 |
4.1.5 误差估计 | 第46-47页 |
4.2 财政支出预测 | 第47-50页 |
4.2.1 单位根检验 | 第47页 |
4.2.2 变量的自相关关系 | 第47-49页 |
4.2.3 残差检验 | 第49页 |
4.2.4 财政支出预测与误差分析 | 第49-50页 |
4.3 陕西省适度社会保障水平财政支出规模 | 第50-52页 |
4.4 与其他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地区支出规模的比较 | 第52-57页 |
4.4.1 与山西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比较 | 第52-54页 |
4.4.2 与江西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比较 | 第54-57页 |
4.5 财政支持能力分析 | 第57-60页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第60-66页 |
5.1 加强政府在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建设中的责任 | 第60-61页 |
5.1.1 深化对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认识 | 第60页 |
5.1.2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支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建设的责任 | 第60-61页 |
5.2 实现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和财政可支撑之间的动态平衡 | 第61-62页 |
5.2.1 在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和财政支撑能力动态平衡点上确定支出水平 | 第61页 |
5.2.2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财政可支撑的方案 | 第61-62页 |
5.2.3 建立社保适度水平与财政支撑能力的动态调整机制 | 第62页 |
5.3 建立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机制和资金保证机制 | 第62-66页 |
5.3.1 确保政府在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第63页 |
5.3.2 在加快向公共财政转型的同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财政资金 | 第63-64页 |
5.3.3 规范社会保障的财政预算制度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