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1.4.1 研究路线 | 第21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2 雾霾治理政策工具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22-29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2-26页 |
2.1.1 雾霾的界定 | 第22页 |
2.1.2 雾霾治理的含义 | 第22-23页 |
2.1.3 政策工具的定义及分类 | 第23-26页 |
2.2 雾霾治理政策工具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2.1 公共政策工具理论 | 第26页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6-27页 |
2.2.3 环境资源公共信托理论 | 第27页 |
2.2.4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黑龙江省雾霾治理政策工具使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9-41页 |
3.1 黑龙江省雾霾污染情况 | 第29-31页 |
3.1.1 黑龙江省历年雾霾主要成分含量变化情况 | 第29-30页 |
3.1.2 黑龙江省月度PM2.5浓度变化情况 | 第30-31页 |
3.2 黑龙江省雾霾治理政策工具的具体使用情况 | 第31-34页 |
3.2.1 管制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 | 第31-32页 |
3.2.2 市场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 | 第32-33页 |
3.2.3 信息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 | 第33-34页 |
3.2.4 自愿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 | 第34页 |
3.3 黑龙江省雾霾治理政策工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3.3.1 管制型政策工具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 第34-36页 |
3.3.2 市场型政策工具运用不充分 | 第36-37页 |
3.3.3 信息型政策工具应用领域狭窄 | 第37页 |
3.3.4 自愿型政策工具影响力不足 | 第37-38页 |
3.4 黑龙江省雾霾治理政策工具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3.4.1 雾霾治理过程中政府管控过多 | 第38-39页 |
3.4.2 现有市场机制发展并不成熟 | 第39页 |
3.4.3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动力不足 | 第39-40页 |
3.4.4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国内外雾霾治理政策工具使用的经验及启示 | 第41-47页 |
4.1 国外雾霾治理政策工具使用的经验 | 第41-42页 |
4.1.1 英国伦敦利用市场机制调节企业排污行为 | 第41页 |
4.1.2 德国汉堡鼓励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 第41-42页 |
4.1.3 美国纽约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与环境公民诉讼制度 | 第42页 |
4.2 国内雾霾治理政策工具使用的经验 | 第42-44页 |
4.2.1 安徽省建立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设立激励约束措施 | 第42-43页 |
4.2.2 山东省推进大气排污权交易试点 | 第43-44页 |
4.2.3 河北省设定涉环保重大工程项目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 第44页 |
4.3 国内外雾霾治理政策工具使用的经验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第44-46页 |
4.3.1 建立更为完善、具体、可操作的法律标准 | 第44-45页 |
4.3.2 将经济手段作为雾霾防治改革的未来方向 | 第45页 |
4.3.3 完善雾霾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完善黑龙江省雾霾治理政策工具使用的政策建议 | 第47-54页 |
5.1 突出管制型政策工具的强制力作用 | 第47-48页 |
5.1.1 加强对违规排污企业的监察和处罚力度 | 第47-48页 |
5.1.2 实行秸秆综合利用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 第48页 |
5.2 发挥市场型政策工具的激励性作用 | 第48-50页 |
5.2.1 健全企业废气排放权使用制度和交易市场 | 第48-49页 |
5.2.2 黄标车淘汰建立“以奖代补”的绿色信贷制度 | 第49-50页 |
5.3 强化信息型政策工具的使用 | 第50-51页 |
5.3.1 建立专门的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官方公开平台 | 第50页 |
5.3.2 建立完善的环保建设项目社会风险评估听证程序 | 第50-51页 |
5.4 丰富自愿型政策工具的使用 | 第51-53页 |
5.4.1 鼓励重点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 | 第51-52页 |
5.4.2 设立以社会公众为主体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 第52-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