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7-19页 |
文献综述 | 第19-69页 |
第一章 小反刍兽疫的研究进展 | 第21-53页 |
1 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及危害 | 第21-24页 |
1.1 地理分布 | 第21页 |
1.2 易感动物 | 第21-22页 |
1.3 传播途径 | 第22页 |
1.4 流行季节 | 第22-23页 |
1.5 疾病模式 | 第23页 |
1.6 小反刍兽疫的危害 | 第23-24页 |
2 小反刍兽疫病毒病原学 | 第24-31页 |
2.1 病毒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 | 第24-28页 |
2.2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28-31页 |
2.3 病毒生长复制及细胞培养特性 | 第31页 |
3 小反刍兽疫的疫苗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3.1 传统疫苗 | 第31-32页 |
3.2 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 | 第32页 |
3.3 重组标记疫苗 | 第32-33页 |
4 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33-38页 |
4.1 病毒分离 | 第34页 |
4.2 抗原检测 | 第34-35页 |
4.3 血清学检测 | 第35-37页 |
4.4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37-38页 |
5 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及其应用研究 | 第38-40页 |
5.1 负链RNA病毒及反向遗传学简介 | 第38页 |
5.2 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 第38-39页 |
5.3 PPRV反向遗传操作 | 第39-40页 |
5.4 PPRV作为病毒载体的应用前景 | 第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53页 |
第二章 蓝舌病的研究进展 | 第53-69页 |
1 蓝舌病的发现与流行概况 | 第53-54页 |
2 蓝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特征 | 第54-55页 |
3 蓝舌病的流行病学 | 第55页 |
4 病原学 | 第55-57页 |
5 疾病诊断 | 第57页 |
5.1 病毒分离 | 第57页 |
5.2 抗原检测 | 第57页 |
5.3 抗体检测 | 第57页 |
6 疫苗研究进展 | 第57-60页 |
6.1 弱毒活疫苗 | 第57-58页 |
6.2 灭活疫苗 | 第58页 |
6.3 新型疫苗 | 第58-60页 |
7 防治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试验研究 | 第69-129页 |
第三章 表达GFP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71-89页 |
1 材料 | 第71-73页 |
1.1 病毒 | 第71页 |
1.2 细胞 | 第71页 |
1.3 质粒 | 第71-72页 |
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72页 |
1.5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72-73页 |
1.6 试验动物 | 第73页 |
2 方法 | 第73-77页 |
2.1 表达GFP基因的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 第73-75页 |
2.2 质粒中提 | 第75页 |
2.3 表达GFP重组病毒的拯救及扩增 | 第75页 |
2.4 重组病毒GFP基因的序列鉴定 | 第75-76页 |
2.5 种毒的制备及滴定 | 第76页 |
2.6 间接免疫荧光(IFA) | 第76页 |
2.7 Westem-blot | 第76页 |
2.8 重组病毒生长动力学比较 | 第76-77页 |
2.9 重组病毒GFP表达检测 | 第77页 |
2.10 动物试验 | 第77页 |
2.11 病毒中和试验(VNT) | 第77页 |
3 结果 | 第77-84页 |
3.1 表达GFP重组PPRV全长cDNA的构建 | 第77-78页 |
3.2 表达GFP重组PPRV/N75/1疫苗株病毒的拯救 | 第78-80页 |
3.3 RT-PCR鉴定重组病毒插入外源基因 | 第80页 |
3.4 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获救病毒 | 第80-82页 |
3.5 Western-blot检测GFP的表达 | 第82页 |
3.6 重组病毒动力学生长曲线 | 第82页 |
3.7 rPPRV/GFP外源报告基因的稳定表达 | 第82-84页 |
3.8 免疫动物抗体的检测 | 第84页 |
4 讨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第四章 表达锚定型GFP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89-10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3页 |
1.1 病毒与细胞 | 第89页 |
1.2 质粒与多肽 | 第89-90页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90页 |
1.4 引物合成 | 第90页 |
1.5 GFP-SIG和GFP-ANC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 第90-91页 |
1.6 表达GFP-SA基因的全长基因组克隆的构建 | 第91页 |
1.7 表达GFP-SA重组病毒的拯救及扩增 | 第91页 |
1.8 重组病毒GFP-SA基因的序列鉴定 | 第91-92页 |
1.9 种毒的制备与滴定 | 第92页 |
1.10 Western-blot | 第92页 |
1.11 GFP表达在细胞中的定位 | 第92页 |
1.12 重组病毒生长动力学比较 | 第92页 |
1.13 动物试验 | 第92页 |
1.14 病毒中和试验(VNT) | 第92-93页 |
1.15 间接ELISA检测GFP抗体 | 第93页 |
1.16 统计方法及软件 | 第93页 |
2 结果 | 第93-99页 |
2.1 表达GFP-SA全长cDNA的构建 | 第93-94页 |
2.2 表达GFP-SA重组病毒的拯救及扩增 | 第94页 |
2.3 RT-PCR鉴定 | 第94页 |
2.4 Western-blot | 第94-95页 |
2.5 GFP在Vero细胞中的定位 | 第95-96页 |
2.6 重组病毒在Vero细胞上生长特性 | 第96-97页 |
2.7 PPRV中和抗体的检测 | 第97-98页 |
2.8 ELISA检测GFP抗体 | 第98-99页 |
3 讨论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表达12型BTV结构蛋白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03-12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7页 |
1.1 病毒与细胞 | 第104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04页 |
1.3 质粒 | 第104-105页 |
1.4 引物设计 | 第105页 |
1.5 VP2、VP3、VP5及VP7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 第105-106页 |
1.6 表达VP2、VP3、VP5及VP7基因的全长基因组克隆的构建 | 第106页 |
1.7 重组表达蓝舌病基因病毒的拯救 | 第106页 |
1.8 重组病毒VP5、VP7基因的RT-PCR鉴定及序列测定 | 第106页 |
1.9 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 | 第106页 |
1.10 Western-blot检测重组病毒外源蛋白表达 | 第106-107页 |
1.11 重组病毒生长动力学比较 | 第107页 |
1.12 动物试验 | 第107页 |
1.13 病毒中和试验 | 第107页 |
1.14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 | 第107页 |
2 结果 | 第107-115页 |
2.1 重组病毒全长cDNA的构建 | 第107-109页 |
2.2 重组病毒拯救及鉴定 | 第109-110页 |
2.3 间接免疫荧光(IFA) | 第110-111页 |
2.4 Western-blot检测VP5、VP7蛋白的表达 | 第111页 |
2.5 重组病毒生长动力学比较研究 | 第111-114页 |
2.6 中和试验结果 | 第114页 |
2.7 间接ELISA方法的检测结果 | 第114-115页 |
3 讨论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第六章 表达GFP的重组小反刍兽疫病毒在病毒中和试验中的应用 | 第121-1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2页 |
1.1 病毒与细胞 | 第121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21-122页 |
1.3 种毒的制备、滴定与保存 | 第122页 |
1.4 血清样品 | 第122页 |
1.5 病毒中和试验 | 第122页 |
1.6 统计方法及软件 | 第122页 |
2 结果 | 第122-126页 |
2.1 rPPRV/GFP替代wtPPRV/N75/1应用于VNT | 第122-124页 |
2.2 改进后VNT的应用 | 第124-126页 |
3 讨论 | 第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全文总结 | 第129-13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31-133页 |
附录 | 第133-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作者简历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