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8-5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9-2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9-2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4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9-38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38-41页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第41-42页 |
1.3.1 乡村精英 | 第41-42页 |
1.3.2 乡村精英治理 | 第42页 |
1.4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第42-47页 |
1.4.1 理论工具 | 第42-4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47-50页 |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4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47-48页 |
1.5.3 结构安排 | 第48-50页 |
第2章 自治形态:理解乡村精英治理的一个向度 | 第50-72页 |
2.1 自治形态:治理现象背后的一种探寻 | 第50-54页 |
2.1.1 治理形态:对不同治理现象的抽象 | 第51-53页 |
2.1.2 自治形态:一种具体的治理类型 | 第53-54页 |
2.2 精英治理:自治形态中的“铁律”再现 | 第54-59页 |
2.2.1 不同治理形态中的精英铁律 | 第55-57页 |
2.2.2 自治形态中精英治理的成因分析 | 第57-59页 |
2.3 中国实践:村庄场域中的精英治理 | 第59-63页 |
2.3.1 村庄场域中的不同治理形态 | 第59-61页 |
2.3.2 乡村精英治理的绵延不绝 | 第61-63页 |
2.4 学理建构:精英研究中的理论逻辑 | 第63-70页 |
2.4.1 精英治理与自治形态的关联 | 第63-65页 |
2.4.2 乡村精英治理的研究理路 | 第65-7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3章 乡村精英治理的历史流变 | 第72-96页 |
3.1 传统社会时期:“乡村自治”中的乡绅治理 | 第72-79页 |
3.1.1 双轨政治与“乡村自治”的形成 | 第73-76页 |
3.1.2 作为“领袖”的乡绅阶层 | 第76-77页 |
3.1.3 自治与绅治的合一 | 第77-79页 |
3.2 清末民国时期:“地方自治”下的“劣绅”操纵 | 第79-83页 |
3.2.1 政权下沉与“地方自治”的兴起 | 第79-81页 |
3.2.2 精英异化下的赢利型经纪 | 第81-82页 |
3.2.3 “乡村自治”的式微 | 第82-83页 |
3.3 人民公社时期:全能政治中的干部控制 | 第83-88页 |
3.3.1 全能主义政治与“乡村自治”的终结 | 第83-85页 |
3.3.2 国家权力代理人的角色扮演 | 第85-87页 |
3.3.3 村庄自治形态的堙没 | 第87-88页 |
3.4 “乡政村治”时期:村民自治中的精英主导 | 第88-93页 |
3.4.1 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的兴起 | 第88-90页 |
3.4.2 村庄场域中的精英话语 | 第90-91页 |
3.4.3 村庄自治形态的恢复与演进 | 第91-9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第4章 乡村精英治理的现实展开 | 第96-118页 |
4.1 情境探察:历史与现实二维因素的交织 | 第96-102页 |
4.1.1 政治情境:行政性赋权与社会性赋权的融合 | 第97-99页 |
4.1.2 经济情境:“无形之手”的“在场” | 第99-101页 |
4.1.3 文化情境:地方性知识的消解与潜存 | 第101-102页 |
4.2 过程检视:与村民自治应然状态的对比 | 第102-108页 |
4.2.1 控制与动员:公开选举中的潜在尴尬 | 第103-105页 |
4.2.2 精英代理:决策与管理中的角色替换 | 第105-107页 |
4.2.3 敷衍抑或遗忘:监督中的制度悬置 | 第107-108页 |
4.3 特征分析:乡村精英治理的常态与病态 | 第108-115页 |
4.3.1 常态乡村精英治理的一般特征 | 第108-111页 |
4.3.2 病态乡村精英治理的一般特征 | 第111-11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5-118页 |
第5章 乡村精英治理的内在机理 | 第118-144页 |
5.1 村庄自治形态:精英治理的“发生空间” | 第118-124页 |
5.1.1 村民自治的实施与制度空间的产生 | 第119-120页 |
5.1.2 村庄自治形态的递嬗演进 | 第120-122页 |
5.1.3 现阶段村庄自治形态的价值内涵 | 第122-124页 |
5.2 乡村精英治理的成因溯源 | 第124-131页 |
5.2.1 乡镇层面:悬浮型政权与“选择性治理” | 第124-126页 |
5.2.2 精英层面:利益驱动下的权力运作 | 第126-129页 |
5.2.3 村民层面:“工具性差序格局”下的“碎片化” | 第129-131页 |
5.3 乡村精英治理的效应分析 | 第131-136页 |
5.3.1 常态精英治理与自治形态相容 | 第131-135页 |
5.3.2 病态精英治理与自治形态相斥 | 第135-136页 |
5.4 乡村精英治理的性质定位 | 第136-142页 |
5.4.1 村庄自治形态演进中的张力 | 第136-137页 |
5.4.2 乡村精英治理的性质演变 | 第137-14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6章 乡村精英治理的个案研究 | 第144-174页 |
6.1 所调查村庄的总体概况 | 第145-149页 |
6.1.1 调研村庄的选择 | 第145-146页 |
6.1.2 D村基本村情的介绍 | 第146页 |
6.1.3 D村精英概况及权力结构 | 第146-149页 |
6.2 D村精英治理的形态呈现 | 第149-161页 |
6.2.1 选举中的精英主导 | 第149-154页 |
6.2.2 相关自治机制的虚化 | 第154-158页 |
6.2.3 D村精英的“雷人语录” | 第158-161页 |
6.3 D村精英的突出作用 | 第161-168页 |
6.3.1 村庄政务的处理 | 第161-163页 |
6.3.2 村庄公共服务的供给 | 第163-165页 |
6.3.3 村庄秩序的维持 | 第165-168页 |
6.4 D村精英治理的综合分析 | 第168-172页 |
6.4.1 D村精英治理的成因分析 | 第168-170页 |
6.4.2 D村精英治理的性质定位 | 第170-17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第7章 乡村精英治理的优化方略 | 第174-196页 |
7.1 对乡村精英治理的评判 | 第174-181页 |
7.1.1 对病态乡村精英治理的批判 | 第175-176页 |
7.1.2 对常态乡村精英治理的反思 | 第176-181页 |
7.2 乡村精英治理的优化逻辑 | 第181-187页 |
7.2.1 核心逻辑:参与型治理的到来 | 第182-185页 |
7.2.2 中心意旨:村庄自治形态演进中的张力调适 | 第185-187页 |
7.3 乡村精英治理的优化路径 | 第187-193页 |
7.3.1 乡村精英群体及其治理机制的优化 | 第188-190页 |
7.3.2 普通村民群体及其参与机制的优化 | 第190-192页 |
7.3.3 乡镇政权调控与指导机制的优化 | 第192-19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93-196页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96-206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96-197页 |
8.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7-198页 |
8.3 进一步的讨论 | 第198-206页 |
8.3.1 乡村精英治理的“静态”与“动态” | 第198-201页 |
8.3.2 村庄自治形态演进中的“价值协调 | 第201-203页 |
8.3.3 社会权力结构中的“精英“与“大众” | 第203-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22页 |
附录 | 第222-232页 |
致谢 | 第232-2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34-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