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构造论文--路基论文

铁路路基下伏多层大型采空区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3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1 开采沉陷研究第16-17页
        1.2.2 残余变形研究第17-19页
        1.2.3 治理方法研究第19-20页
        1.2.4 铁路采空区研究第20-21页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1-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1页
        1.3.2 研究方法、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第23-28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23-25页
        2.1.1 地形地貌第23-24页
        2.1.2 气候气象第24页
        2.1.3 水文第24-25页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25-28页
        2.2.1 地层岩性第25页
        2.2.2 地质构造第25-26页
        2.2.3 地震特征第26页
        2.2.4 水文地质条件第26-28页
第3章 铁路路基下伏采空区分布特点及现状稳定性第28-44页
    3.1 煤系地层及开采情况第28-29页
        3.1.1 开采煤层第28页
        3.1.2 沈村矿开采概况第28-29页
    3.2 新建铁路下伏采空区区分布情况第29-30页
        3.2.1 DK1+488~DK1+830段第29页
        3.2.2 DK1+830~DK2+025段第29页
        3.2.3 DK2+025~DK2+520段第29-30页
        3.2.4 DK2+520~DK2+580段第30页
        3.2.5 DK2+580~DK2+985段第30页
        3.2.6 DK2+985~DK3+245段第30页
        3.2.7 DK3+245~DK3+700段第30页
    3.3 线路下伏采空区主要特点第30-35页
    3.4 地表变形情况及危害第35-36页
    3.5 采空区顶板围岩岩体结构特点及物理力学性质第36-44页
        3.5.1 各采空区顶板岩体结构特点第36-41页
        3.5.2 各采空区顶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第41-43页
        3.5.3 采空区顶板围岩稳定性计算参数选取第43-44页
第4章 采空区顶板变形及稳定性评价第44-66页
    4.1 采空区地面沉陷的一般规律第44-46页
        4.1.1 基本概念和评价指标第44页
        4.1.2 采空区地表破坏第44-46页
    4.2 采空区地面塌陷稳定性评价第46-49页
        4.2.1 采空区塌陷临界深度法第46-47页
        4.2.2 采空区坍塌高度法第47-48页
        4.2.3 塌落平衡拱高度法第48-49页
        4.2.4 小结第49页
    4.3 采空区地表移动和变形评价第49-58页
        4.3.1 铁路稳定评价参数及标准第49-50页
        4.3.2 采空区对铁路影响范围的确定第50-51页
        4.3.3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参数第51-52页
        4.3.4 采空区地表移动和变形稳定性评价简易方法第52-58页
    4.4 采空区地表变形的概率积分法第58-65页
        4.4.1 概率积分的基本原理第58页
        4.4.2 单元计算与基本坐标系第58-59页
        4.4.3 地表移动和变形计算原理第59-60页
        4.4.4 计算参数取值第60页
        4.4.5 地表变形计算第60-65页
    4.5 小结第65-66页
第5章 采空区顶板围岩稳定的FLAC-3D数值模拟第66-152页
    5.1 数值模拟的假定条件第67页
        5.1.1 采空区顶板岩体结构假定第67页
        5.1.2 灌浆过程及效果假定第67页
    5.2 第1试验段(S1)稳定性及注浆效果评价第67-91页
        5.2.1 模型建立第67-68页
        5.2.2 采空区注浆前数值模拟分析第68-72页
        5.2.3 采空区注浆后数值模拟分析第72-89页
        5.2.4 小结第89-91页
    5.3 第2试验段(S2)稳定性及注浆效果评价第91-114页
        5.3.1 模型建立第91-92页
        5.3.2 采空区注浆前数值模拟分析第92-96页
        5.3.3 采空区注浆后数值模拟分析第96-112页
        5.3.4 小结第112-114页
    5.4 第3试验段(S3)稳定性及注浆效果评价第114-132页
        5.4.1 模型建立第114-115页
        5.4.2 采空区注浆前数值模拟分析第115-118页
        5.4.3 采空区注浆后数值模拟分析第118-131页
        5.4.4 小结第131-132页
    5.5 第4试验段(S4)稳定性及注浆效果评价第132-149页
        5.5.1 模型建立第132-133页
        5.5.2 采空区注浆前数值模拟分析第133-137页
        5.5.3 采空区注浆后数值模拟分析第137-147页
        5.5.4 小结第147-149页
    5.6 四个试验段不同注浆条件下地表变形对比分析第149-152页
第6章 采空区注浆材料配比关键参数研究第152-173页
    6.1 采空区注浆特点第152页
    6.2 大掺量粉煤灰注浆材料室内试验研究第152-169页
        6.2.1 抗压强度试验第153-161页
        6.2.2 流动度试验第161-164页
        6.2.3 凝结时间试验第164-169页
    6.3 注浆材料施工现场室外试验第169-172页
        6.3.1 试验设计第169页
        6.3.2 试验结果第169-172页
    6.4 小结第172-173页
第7章 采空区注浆质量检测方法研究第173-201页
    7.1 常规检测方法第173页
    7.2 物探检测方法选择第173-174页
    7.3 各种物探检测方法基本原理第174-177页
    7.4 采空区注浆检测方法设计、现场实施及数据分析第177-197页
        7.4.1 注浆场地介质地球物理特征第177-178页
        7.4.2 电法第178-190页
        7.4.3 浅层地震反射第190-191页
        7.4.4 地震波CT第191-194页
        7.4.5 电磁波CT第194-197页
    7.5 各种物探检测手段的有效性对比第197页
    7.6 检查孔及检查孔压浆检测第197-200页
        7.6.1 检查孔布置第198页
        7.6.2 钻探结果及资料分析第198-199页
        7.6.3 检查孔压浆试验第199-200页
    7.7 小结第200-201页
结论第201-202页
致谢第202-203页
参考文献第203-21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213页

论文共2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路桥钢箱梁正交异性桥面板的静力行为与疲劳性能研究
下一篇:快速检测农产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生物传感方法与仪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