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其他论文

杜仲短周期矮林的密度效应和调节剂调控作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6-20页
        1.1.1 杜仲栽培模式第16-17页
        1.1.2 药用价值第17-18页
        1.1.3 工业价值第18-19页
        1.1.4 杜仲原材料的利用模式第19-20页
    1.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20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0-31页
        1.3.1 栽培模式第20-22页
        1.3.2 高密度短周期矮林模式第22-24页
        1.3.3 生物量方程第24-25页
        1.3.4 植物生长调节剂第25-31页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1-33页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1页
        1.4.2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4.3 技术路线第32-33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3-41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33页
    2.2 试验设计第33-35页
        2.2.1 杜仲短周期矮林的密度效应第34页
        2.2.2 杜仲短周期矮林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第34页
        2.2.3 杜仲短周期矮林的调节剂调控效应第34-35页
    2.3 研究方法第35-40页
        2.3.1 生长指标和生物量的测定第35-36页
        2.3.2 生物量模型模型的处理步骤第36-38页
        2.3.3 光合色素提取与含量测定第38-39页
        2.3.4 有效成分提取和含量测定第39页
        2.3.5 杜仲胶含量测定和产量的计算第39-40页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第40-4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1-63页
    3.1 杜仲矮林的密度效应第41-49页
        3.1.1 不同密度下单株生长性状第41-43页
        3.1.2 单株生物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密度效应第43-45页
        3.1.3 连续3年不同密度单株干重和生物量的对比第45-49页
    3.2 杜仲矮林生物量方程第49-52页
        3.2.1 参试指标及其组合与单株叶、皮、杆干物质的相关性第49页
        3.2.2 单株各部位干重模型的拟合第49-51页
        3.2.3 模型残差分析第51页
        3.2.4 模型精度的检验第51-52页
    3.3 调节剂对杜仲矮林生长的调控第52-55页
        3.3.1 生长指标的调控第52-54页
        3.3.2 叶和皮生物量第54-55页
    3.4 调节剂对光合色素和次生代谢物的影响第55-63页
        3.4.1 杜仲叶中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第55-57页
        3.4.2 杜仲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第57-58页
        3.4.3 杜仲胶含量的变化第58-59页
        3.4.4 杜仲胶产量比较第59-63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63-72页
    4.1 结论第63-64页
    4.2 讨论第64-70页
        4.2.1 杜仲矮林的密度效应第64-66页
        4.2.2 杜仲短周期矮林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第66-67页
        4.2.3 调节剂调控作用第67-70页
    4.3 展望第70-72页
        4.3.1 特色与创新第70页
        4.3.2 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90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90-92页
致谢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2S和D/L-CD调节番茄果实成熟衰老的生理机制研究
下一篇:家蚕杂交种F1及其亲本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血淋巴代谢组学差异研究